浙大医学院110华诞|大医郑树,根植于斯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浙大医学院110华诞|大医郑树,根植于斯

来源:钱江晚报 2022-03-29 07:56:39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富祯祯 鲁青 董琦

什么是医生?怎样才能成为好医生和临床医学科学家?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每一届新生们都会在开学第一讲的课堂上,直面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带有历史传承性的问题。在浙江大学医学院110年的岁月长河中,它镌刻于每一届医学生的内心。

73年前,初入国立浙大医学院的郑树也曾思索,以她一生的践行,思考、解答、示范这个问题。

“从医是一辈子的事,做医生要有责任心。”这是郑树所言;年逾90,还出诊带教科研,这是郑树所行。

从医从教60多年,出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12年,金庸称她:郑人高义,树木树人。

当年,年轻的郑树,在医科大的校园里,耳濡目染,从她的老师那里汲取到诸多宝贵的品质,然后身体力行,春风化雨,泽及她的学生、后辈、患者。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薪火相传。

职业生涯第一课的影响

时隔多年,郑树依然记得自己大四实习时,第一次单独面对患者:一位中年女病人,颈前部有左右对称高起的肿块。她用手摸了摸,又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检,最后诊断为单纯性甲状腺肿。

当时带教的王季午教授,也是时任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复查时,让病人做了吞咽动作后,纠正了郑树的诊断结果,并仔细对她做了解释。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课,做任何诊断都要谨慎,小心翼翼。”

在之后的从业生涯中,她常会教导学生们,看到一个肿块,除了考虑是肿瘤可能,还要考虑到是否是炎性、外伤或先天畸形造成。“肿瘤科医生,要做到既不漏诊,也不误诊。”

从医从教后的郑树,带出100多位医学博士、60多位硕士,给无数本科生上过课;她是中国大肠癌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她被称为外科“一把刀”;她是浙江省首届“医生终身荣誉”获得者……

但在浙大医学院6年的学习生涯,却一直清晰地留在她的记忆里。

郑树读书的校园就在附属医院后面的田家园,“没事就去急诊室看看,自己动动手,氛围和感觉完全不一样。”

她一直记得王季午校长讲过一句话,临床医学教育搞不好,医生就培养不好。成为校长后,她对医学生说,首先要知道自己今后做什么,鼓励他们早期接触临床,认识自己未来工作的责任。

这样潜移默化地传承不仅发生在郑树一个人身上。

今年是浙江大学医学院建院110周年,作为浙大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浙大医学院 1946 年级的学生们出了一本回忆录,书名就叫《求是精神熏陶下的浙大医学院1946年级》。

每个人的校园记忆各自不同,但有一点却都是相似的:老师们身体力行的教诲让自己受益终身。

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中科院院士陈宜张至今记得俞德章先生、贝时璋先生上课的严谨,以及老师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风格;记得夏日傍晚在慈湖之滨,同学们席草地而坐,讨论遗传问题,这是医学院敢于讨论,提出问题的学风。

陈宜张的同学胡之同记得王季午先生对大家说,病员不是生病的机器,人是有思想活动的,我们要注意他们的言行,要及时予以疏导、安慰与鼓励,只有让病员感到医师的亲切,他才对你有信心。

对病人负责的初心

脚踏实地做事,仁心仁术为医。这样一种代代传承的浙大医学精神熏陶浸润着郑树和她的校友们。

郑树在全国率先进行大肠癌的筛查和预防,最初从海宁24万多人群中筛查出4000多位患者,治疗后又对他们跟踪随访,一做就是20多年,降低了当地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一开始也没想到达到这个结果,我只是想到不能把高危人群扔到一边不理。就一个念头,想着要对那些病人负责。”这是郑树的初心。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她有一个原则:病人自己都不放弃,我们更不能放弃。“我从不屈服于‘肿瘤晚期’‘不能手术’诸类诊断。看着病人消瘦的脸庞和家属无能为力的悲凉,我苦思冥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减轻肿瘤的侵犯,延长病人的生命。”

这种信念支撑让她成为第一位吃螃蟹的人,尝试经动脉插管化疗术,而这个术式的成功也为许许多多的晚期癌症患者博取了生的机会。

“无德不医”、“做医生是一辈子的事”这是郑树经常说的两句话,自己也身体力行着。

65岁时,郑树从校长的位置退下,回到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继续投身科研,她说要把时间捞回来。其实,当校长的郑树从来没有停止过科研:三分之二时间做校长,三分之一时间做自己的业务。周一到周六都是在学校上班,每个晚上都开会。

80岁后,郑树依旧一周两次门诊,她会拿着患者的检查单,通俗地解释疾病的原委,遇到听不懂的,还会拿笔画个图,她甚至会给患者画出到医院的交通图。

她有个习惯,上午门诊,下午一般都不会离开办公室。因为她发现早上开了检查单的病人,往往近中午才能拿到结果,而很多病人是从外地赶过来的,如果当天医生没有看到报告单,就又要等到下次门诊时间,来来去去很不方便,所以她会告诉门诊病人下午可以直接到办公室找她,继续为病人答疑解惑。

郑树的学生、浙大二院肿瘤内科主任袁瑛记得:“郑老师常常说,患者将他的生命交给我们医生,我们有责任将他们照顾好。”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郑树老校长是对自己影响至为深远的一位前辈,“她也是我们众多晚生后辈们心中永远的大树。”

根植于这片土壤的他们

人们说“大医郑树”,而这颗“杏林一树”根植于浙大医学院的土壤中,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她发起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郑树医学教育基金”,支持和奖励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深造学习更快发展。她的一句话被很多人记住:“我是想过钱做什么最好?培养人最好!”

她在医学教育领域进行了很多大胆首创的探索,比如最早开展临床医学七年制教育,那是因为当年在医学院读书时,她受益于此。“金字塔要造得高,下面一定要宽。”

比郑树高三届的中科院院士陈宜张,80多岁给学生上课前,还会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做实验时,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就如他在那本回忆录里所写,“老师们的精深传授,严格要求的风格,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中。”

在写给浙大医学院百十年庆的毛笔字中,这位95岁老人的落款是学生陈宜张。

郑树亦是如此,病人住院,她每天都要去床边询问病人的情况,病人术前术后,她总要从家里跑来医院,去瞧一眼。那是因为,多年前,她的老师王季午有个习惯:每次查房,对病人的情况都查问得仔细,且总是站着,表示患者的尊重和关爱。

那一幕幕,郑树始终记在心间,从学生郑树一直到大医郑树。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