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医学院110华诞|这笔精神财富,浙大医学人享之不尽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浙大医学院110华诞|这笔精神财富,浙大医学人享之不尽

来源:钱江晚报 2022-03-29 07:59:24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富祯祯

1912年,杭州大疫刚过。

目睹民众缺医少药,留日归来的浙江青年韩清泉和同学厉绥之等人在西湖之滨创办了一所西式医学院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

这棵幼苗自被栽下之日起,就自带光环,又被寄予厚望:医学救国、开启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

一个多世纪后,它成长为参天大树,不负初心。

从1912到2022,从城东小巷到大城西的紫金港,从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到浙江大学医学院……今年6月,这所盛名在外的医学院将迎来它110岁的华诞。

110年,风云变化。

中华民族从曾经的东亚病夫成为东方巨龙;中国人从缺医少药的困境到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病有所医从理想走入现实,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医疗领域建立中国方案、中国标准,向世界发出最强音。

作为参与者,110岁的浙江大学医学院见证并推动了这些历史进程。

无论是风雨飘摇的岁月,还是战火纷飞之时,亦或是和平年代,一代又一代的“浙大医学人”都肩负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滋养浙大医学人的是什么?

“是浙大医学精神。”浙江大学副校长、医学院党委书记周天华如是说。

浙大医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周天华用四个字来总结:仁、实、新、卓。

这四个字脱胎于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契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这一秉持浙江精神的新要求,又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百十年历史的传承与升华。

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校门

医者仁心的恪守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楼前,有一面石碑,上面刻印的是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教学楼的另一侧,还有三块一米多高的独立的花岗岩石碑,这是2012年建成的无语良师碑,上面刻着所有遗体捐献者的名字。

每次解剖课前,医学生们都会向遗体捐献者鞠躬致敬。而每年清明前夕,医学院的师生们都会来到石碑前,将鲜花摆满石碑周围,默哀、缅怀。

从进入校园起,医学生们就被这两处石碑传递的精神浸润着:感知生命、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这是关于“仁”的初教育。

“仁”是仁心、仁术、仁爱,是浙大医学人的为民情怀。

110年前,设立之初,学校的医师们不仅治病救人,还用个人所得,为贫者免费治疗。

国有难,民有需。浙大医学人总能挺身而出。

朝鲜战争爆发时,医学院附属医院组建了46人的医疗分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医学生们奔赴浙江省内各地,投入防治血吸虫病、麻疹等的工作。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2000余人奔赴抗疫战场,524位英雄驰援湖北抗疫一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先后与全球30余个国家300多家机构连线交流,共享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新生们都会迎来意义深远的第一堂课,课程由院长主讲,这样的“新生第一课”已经持续10余年。

什么是好的医生,怎样才能成为好的医生和临床医学科学家。这是院长想在第一堂课上,和新生谈论、交流的。

“医学是集真善美为一体的行业,你们要养成人文的心,练就科学的脑,拥有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有一双温暖、灵巧、勤劳的手。”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的谆谆告诫。

“人文底蕴、家国情怀、行医理念、职业素养,一个医生所应具有的悲悯和仁爱,责任和奉献,以及领风气之先的精英意识,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学生身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红说。

医者仁心,这是“浙大医学人”的恪守。

用百余年做实一件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这是浙大医学人的另一个特质。

韩清泉等人开办浙江医学专门学校之前,曾先创办浙江病院,救治当时疫病中的杭城民众。一年后,建立医学专门学校,希冀“教授应用科学,养成医药技术人才。”同时扩建病院,作为医专的临床实习医院。

从医院到医学院校,临床和教学紧密结合,从建校之初,浙江大学医学院就彰显了自己的独特性: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医学人才能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医学院践行了百余年。一代又一代的浙大医学人接过接力棒,踏踏实实做好这一件事。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创办之后,首任院长王季午就着手建立附属医院。他曾经说:医院不只是给病人看病的,它是医学教育的一半。医学教育包括临床和基础,临床医学教育搞不好,医生就培养不好,所以医院里的培养很关键。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医学院的教学会议中就多次提到,改进教学制度,延长生产实习时间。增加学生接触病人的机会,更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之后每一阶段的教改中,都会强调“开展床边教学改革、早期接触临床”、“临床教学技能培训循序渐进、自然深化”等。

曾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的郑树也说过:医院也是学堂,是上课的地方。

从2000年起,浙大医学院以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以激发学习动力为核心,逐步实现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创新。

国内首创以“模块化课程”和“见-实习医生制”为核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新体系。

前者将基础和临床教学完全贯通,学生在学医第一周就接触临床;后者改变“以理论授课为主”的传统见习方式,以病房轮转为主,使学生在见习、实习两阶段都深度融入医疗团队,大幅增加临床实践的时间、深度,更早承担“准医生”责任,为激发学习动力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浙江大学湖滨校区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2007级学生杜雨棽认为,开放性视野和“基础-临床”的整合性思维对医学生至关重要,“我在临床轮转,遇到很多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我将问题带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再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推动问题的解决”。在读期间,她以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文章。

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十佳大学生2019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直博生陈杰,希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专注于抗生素合理用药的调查,带领团队走访全国13省市,近50个县市,1345家零售药店,完成上万字的调研报告,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等。

这样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卓有成效,浙大医学院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稳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众多拔尖创新人才。用人单位对医学院毕业生评价中频繁出现的几个关键词是: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创新思维。

一步一个脚印走,有坚韧的信念,持之以恒,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这是对实干精神最好的注解。

2021年,王季午的曾外孙女考入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她的外婆和妈妈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一家人四代行医。这位即将迈入大二的女孩已经计划好了新学年如何开始接触科研和临床。

她和同学们走的就是她的曾外祖父期冀的路,前辈们多年前栽下的苗,开出了最美的花。

刻在基因里的创新

时间定格在2019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为首任院长。这是国内首个集脑科学和脑医学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学院。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脑科学是最具挑战性的前沿学科,全球各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脑科学研究计划,中国脑科学与类脑计划也于2021年正式启动。

而浙江大学医学院凭着求新的意识,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布局。

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特别是2010年以来,医学院神经科学学科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产生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2018年9月,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珠峰计划”首批六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同年浙江大学首个2030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双脑计划”重点发布;2019年,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人脑库纳入国际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命名为“国家健康与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

在最前沿的领域,做最前沿的研究。这是站在创新的制高点。

目前为止,浙大医学院在记忆和突触可塑性机制、脑疾病发病机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在胶质细胞功能、抑郁症机制、社会行为的神经调控等部分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全球实现首例高龄脑机接口患者“意念”控制机械臂三维运动,为推动我国神经科学学科发展和提升临床治疗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对于浙大医学人来说,创新是基因。

当年,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初办后不久,附属医院的一些科室,传染病科、血液病科等,就因为革新的诊疗技术、治疗理念等在社会上享誉盛名。

这样的创新如今比比皆是。

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在人类关于抑郁症认知和药物研制上取得重大突破;

绘制全球首张哺乳动物细胞图和全球首张人类细胞图谱;

揭示细胞膜受体棕榈酰化修饰介导细胞内源性免疫的重要机制,为阐明炎症性肠病的致病机理及相应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看清”细胞膜上钾-氯离子共转运蛋白的精细结构,为治疗癫痫提供新思路;

解析古老绿硫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原子结构;

揭示了肿瘤细胞脂质感应异常及脂质合成持续激活的重要机制,为制造高效低毒的肿瘤药物寻找新出路;

揭示记忆遗忘的机制,为研究长期记忆的巩固和不良记忆的消除提供了前瞻性铺垫;

系统研究重要药物靶点的信号调控和药物作用机制,发现全新的信号转导机制,加速了创新药物的研发……

创立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新技术体系,为全球提供“中国经验”;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的“杭州标准”;提出领先国际的“配子源性疾病”学说……

在临床各领域解决世界难题,引领技术革新,制定业内共识。

致力于一流科学研究,寻求原始创新突破,无论是在科研技术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浙大医学人都勇于自我革命、自我超越。

在教学改革上,作为国家首批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在国内首创“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4+4”精英培养模式;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和首个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试点单位。这对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顺应世界医学发展的高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张卓越的成绩单

追求卓越一直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核心价值观。而一颗仁心,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精神,也最终造就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卓越。

英才卓越,超逾伦匹。

最先被记住的,是那一串闪光的名字:韩清泉、厉绥之、汤尔和、朱恒璧、钱宗润、王佶、洪式闾、余文光、王仲侨、王季午、谈家桢、贝时璋、蔡堡、石华玉、赵昜、郁知非、杨松森、黄鸣驹、黄德赡、厉矞华、吴燮灿、于达望、李绳、刘天香、朱寿民、楼福庆……

目前医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汇聚了200余位国家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郑树、陈宜张、巴德年、段树民、刘志红、李兰娟、郑树森、黄荷凤……110年来,群星闪耀。

能造就卓越人才,是因为它的土壤肥沃。

医学院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先后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成为国家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首批成员;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获A+,基础医学获A类学科;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临床医学获A;基础医学院获批教育部医学类唯一的“国家试点学院”,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人生没有最高峰。浙大医学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从不停歇。

一批优秀学者在神经生物学、传染病学、免疫学、肿瘤学等领域顶级杂志发表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权威期刊和Lancet、BMJ、NEJM等医学顶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原创性论文19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实现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特等奖“零的突破”,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余项;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10个。

在附属医院建设上,连续2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获评A++,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附属第四医院获评A+,2家专科性医院获评最高等级A;附属医院牵头建设1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附属医院入选国家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

除此之外,浙大医学院胸怀全球,他们与3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长期战略合作,从浙大医学院走出的人才遍布全世界。

在110年的历史发展中,医学院经历巨变,几易校名,几易校址,但一直没有离开过浙江。这所学校和它的附属医院,在全省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千家万户都和它有着连接。

它为社会输出无数优秀的医学人才,它为全省,全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它在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惠及全球。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

“浙江大学医学院在11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众多的成果,但最宝贵的是这笔浙大医学人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犹如大树之根,从浙江的土壤滋养而出,茁壮成长,开枝散叶,播撒全球。可以说,浙大医学人走到哪里,这种精神就被带到哪里。”周天华说,“未来,浙江大学医学板块将继续打造‘中国气派’的医学学科体系,建立健全‘顶天立地’的医学发展格局,在传承创新中开启新的篇章。”

1912年那天,一所医学院校从杭州城东的小巷走出,历经110年的沧桑,走向世界。110年间,它不断成长,自我超越,一直在变化;而不变的则是经过岁月洗礼后,沉淀下来的浙大医学精神,被无数 “浙大医学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