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何蕊)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短道速滑队摘金揽银。运动员们身上穿的“战袍”科技含量颇足。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揭秘,团队绘制了2000多份设计手稿,进行了110多款样服打版和超800小时的风洞测试,最终才设计出这套速滑服。
“冬季竞速类项目中,0.01秒就可能决定奖牌的归属,而服装和装备是争取毫厘的途径。”刘莉说,高速的冰上滑行,需要对抗十级大风的空气阻力。因此,设计速滑服,要从面料和剪裁下手,尽可能提升它的减阻性能。
在电视画面上,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短道速滑服是紧身连体服,运动员在躬身状态下能保持运动姿态稳定。从专业角度看,这套服装前身相比后身,要具备较强的拉力。刘莉说,速滑服一般由多种面料组成,结构上也要适度分割,最大限度满足运动需求等。
制作速滑服的过程充满科技感。比如量体裁衣,不是简单靠尺子。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为运动员建模,模拟出运动员在各种姿态下的皮肤拉伸和形变,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剪裁服装。
这套服装还要经受风洞考验,提前“吹吹风”。超800小时的风洞测试中,团队对服装的面料和剪裁进行不断优化,最终将服装的减阻性能提升了10%。
研发过程中,设计师还有个“暖心”举动。刘莉笑着解释,保暖是以往短道速滑服研发过程中最“不受关注”的部分。因为运动员赛前都有热身,肌肉已处于活跃状态。除长距离运动外,在短时间的速滑比赛中,运动员还没觉得冷已经结束比赛了。“但我们发现,有时训练基地温度能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运动员在平日训练等过程中也需要保持温度,所以在速滑服的研发中也增加了一些保暖设计。”
2月5日晚,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产生首枚金牌。刘莉在赛场边为中国队加油呐喊,同时她和团队实时跟进运动员们的比赛状况,对战服作出及时调整。她激动地说:“这两年的日夜拼搏令我难忘,中国队的首金也验证了‘0.01秒就可以决定一块奖牌的归属’这句话,中国队加油!”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