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通讯员 摇敏慧
五千年前的垃圾分类,竟然让我们淘到了良渚古城先民年夜饭上的“硬菜”。
你敢相信吗?华南虎、扬子鳄、猕猴、梅花鹿、大雁、野鸭……这些如今动一动就可能会让人牢底坐穿的飞禽走兽,当年,可都是搬端上良渚贵族餐桌的美味珍馐。
【资料图】
肉可食皮可用,扬子鳄端上良渚人餐桌
明天就过年了,您家年夜饭打算吃点啥呢?
昨天(1月18日),钱江晚报记者逛了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有良博院,公园和博物馆的人气,都快赶上北方庙会了。
博物馆的展厅,都是叽叽喳喳的小学生,展柜里陈列的一只黑陶宽把杯,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杯肚子上刻着一只头大、身短、尾细的鳄鱼,围观小朋友很是惊喜,“良渚那时候,真的有鳄鱼吗?”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属于水土丰盈的平原地带,当时的自然气候环境与现在相似,但降水偏多,气温偏高。
我们来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从东门入园游览的第一个网红打卡点——钟家港,这里就藏着孩子们想要的答案。
钟家港的土屋和手工作坊展示区,是公园建园时新建的,而一旁静静流淌的钟家港古河道,才是真正的宝藏所在地。
很难相信,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居然也做垃圾分类,钟家港除了发现大量石器、玉器、骨器外,这里还是良渚贵族们集中处理厨余垃圾的地方,古河道里堆满了他们吃剩的动物骨骼,考古学家就是在这里发现了鳄鱼等多种动物的骸骨。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人,不仅猎食鳄鱼,还会对鳄鱼皮加以利用,而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分布着的,正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扬子鳄。
钟家港属于良渚晚期的遗址,大概沿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在这里发现了哺乳类、鸟类、爬行类、软体类等超过13万件的动物骸骨。
大鱼大肉,天上飞鸟,都成了良渚人的盘中餐。钟家港13万件动物骸骨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占比超90%,还有鹿、虎、鸟、猴等骨骼遗存也有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姝告诉记者,这些骸骨大多有被人工砍砸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些骨头上的肉,大概率成了良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华南虎、梅花鹿,都曾是五千年前的高端食材
在公园人气最旺的景点鹿苑旁,有堆高耸的巨型草垛,这里是良渚稻作文明的标志性遗址——池中寺粮仓。
作为能量转换最直接、最迅速的食物,碳水化合物中的标志性物种——水稻,已成为当时良渚人的主食。
说到年夜饭的那些硬菜,良渚人吃过的那些飞禽走兽,钟家港淘宝发现的海量珍馐,是良渚文明其它遗址所无法企及的丰盛。
在江浙沪的良渚遗址中,鲜有猴的骸骨的发现,钟家港里就有一只,品种大概率是猕猴。
这里还发现了老虎牙齿、关节骨、肱骨等,河道里共有两头老虎的遗骸,这可是当时贵族专享的高端食材,别处没有发现过,浙江曾经也是华南虎的分布地。
各种鹿科动物的数量比较多,良渚人吃得最多的是梅花鹿,他们还会用鹿角和鹿骨制作工具,浙江本土分布的是华南梅花鹿。
春节期间,良渚这里作为冬春季候鸟的迁徙地,绿翅鸭、鸿雁、豆燕甚至仙鹤,都成为良渚贵族年夜饭上的珍馐。
比较特别的一点是,良渚古城是家猪饲养和狩猎复合的社会,这点,是考古学家用筛网一点点过筛钟家港河里的土和泥,淘洗出来论证的。
贵族们生活的良渚古城,当时是一个中心区域,宋姝发现,他们有极强的资源支配及核心技术把握的能力。
上海和江苏的良渚时期遗址,肉食比例是以野生动物为主的,而浙江地区尤其是良渚古城核心区附近,是以饲养的家猪为主要肉食资源的。
当时的猪,应该是从本地野猪中驯化而来的。
考古发现,这些猪的饲养条件也远不及现代,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到点喂饲料,而是一种接近放养的状态,属于半野生,从骨骼形态来讲更接近野猪。
为什么说钟家港里被吃掉的猪肉,是人工饲养的呢?
因为饲养的动物,是可以控制什么时间去宰杀它的,如果养得时间长的话,饲养成本就太高,最好是在它长到不再长肉的情况下,把它宰杀掉。
考古学家发现,良渚古城的猪死亡年龄一般在一岁半左右,这是它们死亡的高峰期,因此判断出猪是唯一一种当时被人工驯养的动物。
今年是兔年,钟家港里也发现过兔子的肩胛骨,这也是在浙江其他良渚文化遗址中几乎没发现过的。
五千年大型厨余垃圾现场,杭州仅此一家
每天,良渚古城的贵族们饱餐一顿后,出门顺手把动物骨骼等厨余垃圾往钟家港里一扔,河道淤泥隔绝了氧气,大量动物骸骨得以较好得保存到现在。
杭州地区考古发现的骨骼类遗存,其实保存得非常不理想。
宋姝说,这主要是受埋藏环境的限制,因为浙江基本都是酸性的红壤土,对骨骼类这种含钙物质的遗存很不友好,大量遗存很难保存下来,直到钟家港的出现。
目前,浙江地区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动物有50多种,而宝藏遗址钟家港就发现了40多种动物。
钟家港古河道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是一个饱水缺氧的理想保存环境,对动物残骸的保存非常有利。
当时良渚古人集中处理厨余垃圾的钟家港,如今成了考古界除古墓外,难能可贵的大型淘宝现场。
同在遗址公园的反山,还有公园不远处的瑶山,都有很多高等级的墓葬,但骨骼遗存的情况却很不乐观。
考古学家发现,这些贵族墓葬当时埋葬是有精心规划的,棺椁的密闭也做得很到位,但发掘时很多人骨已经连渣都不剩,就是因为埋藏环境是酸性土壤的缘故。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