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潘璐
1月18日下午4时多,金晓宇父亲金性勇辞世。《我们的天才儿子》记录了这一家三口在杭州这间老房子里,和残障与躁郁症拉扯的几十年。翻译成了患有精神疾病的金晓宇在这期间对抗孤独的唯一武器。文章发出后引起全网关注,也让这个沉默在社会一角的天才译者被看到。
(资料图)
金晓宇父亲金性勇。
尽管金老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已经为儿子办好去残联托养中心的手续,“等我老了做不动了,到时候我再到养老院去,他再去(托养中心)也可以。”但金晓宇的父亲去世后,金晓宇的未来如何安放,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在刚闭幕的浙江省两会中,“弱有众扶”成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人均提高到15000元,困难群众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率合理控制在15%以内,县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全覆盖,“残疾人之家”覆盖率超过92%。
当父母老去后,原本在家庭养护下成长、缺乏自理能力的重疾孩子该何去何从?“以老养残”困难家庭还有没有更好的出路?
从2022年9月起,杭州市拱墅区在浙江率先出台《拱墅区“阳光安养”家庭联合式托养实施方案》,为残疾人和父母共同入住养老机构提供政策支持。昨天(1月19日),钱江晚报记者来到位于杭州的北景园养老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摸排+家庭意愿+政府托底
五十多位老人和残疾人住在这里
中午十二点左右,钱江晚报记者来到北景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封闭管理”四个字,玻璃门上落了锁,隐约能听到碗筷叮当的声音。
看到记者在门口张望,值班人员上前询问。“现在这个点,刚好护理员们在喂老人吃饭。我们现在是只出不进,不好意思啊。”他隔着门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服务中心左侧有一扇移窗,距离窗外的走廊有一米多的距离。平时,家属在这里进行探视。钱江晚报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北景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方艳。
去年12月13日起,北景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实行封闭式管理。家属们要在走廊一米线外进行探视。
“我们这里现在住了四十多位老人和十位左右残疾人。”方艳介绍,服务中心里一共有79张床位,配有12位护理员。她表示,作为一家公建民营的社会保障机构,自费入住的费用在一个月4000元到6000元之间,有托养服务补贴的弱势群体入住则可以优惠。
2022年,拱墅出台“阳光安养”政策,发动各街道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开展摸排,了解符合条件家庭的入住意愿。
“有的弱势人员是通过社区摸排,由政府托底送到我们这边来的。有的是家人照护不过来,或者没有照护的能力。”方艳告诉钱江晚报记者。
一对智力残疾儿子+两位老人
一起住进养老中心轻松不少
82岁的李爷爷、77岁的沈奶奶和两个智力一级残疾的儿子,是北景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首户享受“阳光安养”家庭联合式托养服务政策的家庭。
沈奶奶早早退养,在家里寸步不离地照料两个儿子的起居,几乎不出门,也没有什么社交生活。而李爷爷负责外出买菜、采购物资等。
随着年龄渐高,老两口越来越力不从心。儿子上床、上厕所都需要人帮忙,而他们佝偻的身体已经无法负担一米七的中年人的重量。
本报资料图
老人万一走了,残疾的兄弟俩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这成了二老的一块心病。
在北景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套房里,住在里面的两位老人现在轻松了不少。比如,护理员帮忙喂饭,大儿子不认生,他的胃口也很好。给儿子擦身的时候,护理员也能搭把手。一日三餐都会准时送到房间,这也为沈奶奶节省出不少陪伴儿子的时间。
方艳介绍,在北景园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护理员每天会定时上门进行房间服务和卫生打扫。“有时候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老人吃不消处理的,只要按一下铃,护理员就会马上过来,也不影响他们生活的自由空间。”方艳说。
方艳表示,这些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上下的护理员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尽管有失能失智的老人没法表达自己的需求,但他们有时候很敏感。
通常家属一个月会来探视一次,但彼此之间的交流不多。护理员们需要加倍细心、耐心地去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摸熟生活习惯之后,有的老人鼻子红了,护理员就意识到可能是生病了,会带他去护士长那边检查。”方艳说。
两个护理员一起照看八个老人
期待更多医疗帮助和资金支持
原来这些困难群体们大多困在家里,缺少社交,而现在住到北景园居家服务中心后,开始互相认识,有时他们会结伴去附近的公园散散步。
午睡结束后,护理员们会根据老人当天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确定是否让老人进行下午的康复训练。“我们还会定期组织观影活动、手工课、生日会、议事会等,让他们都能参加到园区生活中来。”方艳说,由于疫情原因,现在这些活动暂停了,但老人们可以在两位护理员的搀扶下,在楼下的廊道上走一走。
去年12月13日,为了防范即将到来的新冠感染高峰,北景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实行封闭式管理。“只有五六个老人是被家人接走回家过年的,大多数的老人和我们所有护理员,都留在服务中心里过年。”方艳说。
没法出门感受年味的情况下,方艳他们做了不少准备。服务中心早早地储备了年夜饭的食材,其中就有杭州人春节少不了的春卷。服务中心还买了花生米、瓜子之类的小零食,老人们在房间里看春晚的时候能有个零嘴。“‘福’字也都买好了,到时候让老人们贴起来,装扮自己的房间。”方艳说。
在服务中心的运营过程中,方艳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北景园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不是医养结合的托养中心,护理员中也只有一位护士。如何提高困难群体们的健康保障,变得非常重要。经过联系,服务中心得到了拱墅区民政局和街道的帮助,附近的卫生服务站会派医生来进行巡诊,“每天一次,我们也能放心一点。”方艳说。
“目前,血氧仪、吸氧机和吸痰器我们都配备了。希望医院在药物供给、医疗资源方面,也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相应的辅助。”方艳说。
方艳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对于残障群体,服务中心会采取团队式协作的方式进行照护,即两个护理员一起照看八个老人。“这样,如果出现突发情况,两个人可以互相协作,有个照应。其实,我们也想扩充一下人手,但要考虑到人力成本。”方艳期待政府方面能给普惠性托养中心更多资金支持,同时针对残障人士的兜底机制能更完善,可以为他们对接资源,解决更多现实难题。
新闻+
杭州市全力打造“弱有众扶”困难群体共富样板
2022年11月3日,杭州市政府出台《杭州市“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4年)》(杭政函〔2022〕69号)。自成功列入全省共富第二批试点以来,杭州市聚焦“扩中提低”主跑道,全力构建“弱有众扶”综合救助格局,打造社会救助领域共富样板。
一是聚焦困难群体“提低”。落地社会救助标准市域同标,为困难群众增发消费补助及一次性生活补贴。2022年10月1日起,全市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1216元,新标准居全省首位,全国省会城市前列。1-10月向全市11.2万困难群众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0.8亿元。
二是聚焦线上动态“识贫”。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帮扶”场景,建立以七大维度、50余项指标体系组成的风险测算预警模型,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帮扶需求。截至2022年10月底,累计对全市14万户低收入家庭开展常态化监测,为7875个触发动态预警家庭转介多元化帮扶救助。
三是聚焦线下长效“扶贫”。搭建枢纽型救助帮扶实体平台,链接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与救助资源,通过线上供需匹配和线下兑现实施,形成救助闭环。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县(市、区)助联体14个、镇(街)助联体服务站134个、村(社)助联体服务点533个,其中区、县(市)助联体覆盖率达100%。(信息来源 杭州市民政局)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