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更进一步——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首页 > 原创 > 编读往来 > 正文

不负春光更进一步——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023-03-30 08:10:51

3月将尽,春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渐次铺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明媚的春光里,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走到了一个重要节点——自2022年10月,中国气象局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以来,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先行先试、打造样板,总结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建设经验,以精准预报为龙头,带动精密监测和精细服务发展,形成有机整体,用实干让《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2022—2025年)》绘就的蓝图,一步步照进现实。

夯实“稳”的基础——“云+端”技术体制初步建立

海岸线长3345公里,沿海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陆域、海域面积相当——正在开展海洋强省建设的山东,着力于陆海资源的统筹开发。

瞄准这一需求,山东气象部门研发鲁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实现从陆地延伸至海洋的全流程、多层级、全功能业务支撑,深度融入山东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建设大局。

在鲁智平台精准发力的背后,是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为“云”、气象业务系统为“端”的“云+端”技术体制在提供强力支撑。

得益于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上“云原生”开发这一特质,鲁智平台与生俱来集成最新智能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技术,全面融入国家级指导产品,聚全局之力于一点,精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服务保障的痛点、难点问题。

统筹集约,是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的最大特色之一。而实现统筹集约的载体,正是“云+端”技术体制。

半年来,在各试点单位共同努力下,功能强大、集约开放的“云+端”技术体制初步建立: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持续完善,高质量高价值气象数据资源不断丰富,气象业务应用系统的集约化建设有序推进,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监控运维能力全面提升,气象业务安全体系越发稳定可靠,为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夯实“地基”。

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各试点单位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在北京和山东,气象部门建成仿真测试环境,加强系统的集约化、标准化建设;在广西,气象云与自治区电子政务云相衔接,5个气象业务系统迁移到电子政务云;在湖北和贵州,气象部门打造App监控系统,实现移动端辅助自动运维。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经众人合力稳稳夯实的“云+端”技术体制,已经成为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基建”工程。而由改革迸发的活力,正在此基础上生根发芽。

激发“进”的活力——优化业务布局 理顺创新体系

自2022年底开始,公众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时,可以享受“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天气预报。提供这一服务的,是经过布局分工优化调整后,专门设立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气象处。“核心区气象服务团队设立专岗、专班,使预警更有针对性,服务也更为精细。”核心区气象处副处长韩丽琴介绍。

厘清职责分工、划定业务边界,在关键处发力、在要紧处用劲——调优结构,正是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半年来,各试点单位优化调整职责分工和业务边界,逐步建立直连互通、协同高效的业务流程,减少重复劳动,技术研发、产品制作和检验业务向国家级和省级集约,产品应用、检验反馈、气象预警服务、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向市级和县级下沉。清晰的布局和分工,大大提高了业务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监测、预报、服务业务布局得到调整优化。各试点单位基本重构了观测监控和数据质控业务布局,观测检验评估调整为省级为主、市县协助;预警信号属地化发布持续推进,省级预报精细、量化指导作用不断加强;各单位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强化动态预警服务机制。气象观测数据“一点入云、全网共享”、天气预报预警“一点更改,全网更新”、气象服务“一点申请,全网支持”的愿景,在探索中逐步走进现实。

一边提升业务能力,一边加强科技创新。半年来,气象科研院所“大动作”不断: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挂牌、亚太台风研究中心实体化运行、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优化重组、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组建……种种调整,都是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力。

对内搭平台,对外强合作。气象部门统筹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高质量合作,建设流域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多地落地见效。陕西气象部门与火箭公司和高校“组队”,构建大气污染防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安徽气象部门与多家高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成果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得到应用。

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业务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水平。半年来,信息化、标准化、全流程的气象业务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各试点单位健全数据管理、服务和系统建设等机制,完善观测质量管理、预报预警质量检验评估体系和服务管理制度,加强业务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为观测、预报、服务气象业务全流程套上“辔头”,蹄疾步稳向着正确方向前进。

释放“强”的动能——改革成果赋能气象服务效果显著

自打用上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数字化智慧平台“气象精灵”后,福建省福州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副主任尤晋闽出警方便了很多,“哪条路赶往事发地最快、气象条件是否有利于现场处置,‘气象精灵’都能告诉我。”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福建气象部门探索建设“数字气象”示范区,融入运行指挥智慧中枢,助力城市网格化管理顺畅运行,促进乡村与村务、农务、商务不断融合,推动气象数据成为“新农资”。

边试点、边评估、边改进。在试点工作进行的同时,改革成果已经应用于“气象+”赋能行动,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发挥作用。

在上海,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经济、社会三大治理。气象部门升级台风链式防御专屏,绘制交通气象灾害风险地图,优化升级上海港精细化生产作业气象保障模式。“市民随申气象台”的建成,让上海市民能够基于位置查看任意地点的天气信息。

在浙江,气象部门面向不同对象,打造台风、梅雨、强对流、雨雪冰冻和高温六大“场景式应用”,全面融入省应急厅“防汛防台风在线”、省水利厅“九龙治水”、省自然资源厅“地灾智治”等部门数字化场景,为全省236个部门提供分灾种、分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

在湖北,气象部门发力长江航运气象服务,建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场景化智慧气象服务应用。长江航运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从干流延伸到支流,宜宾到南京段航道由原来的12个分段细化到63个,航道通航天气等级服务产品在“云”上生成、共享和服务。

试点,是改革的起点。试点工作的顺利完成,意味着改革走向深入。2023年,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将在试点基础上推向全国。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推进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细,正待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负春光,更进一步。

(作者:刘钊 责任编辑:张林)

关键词: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