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野冰,前往正规冰场,是对自己和家人朋友负责,也能让滑冰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近日,北京展览馆后湖多人在湖面上滑野冰时落水,一则救助者手拉手形成“人墙”接力拉出落水人员的视频引发关注。然而,1月8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探访事发水域发现,在当日最高气温可达12℃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群众在野冰上玩耍,“水深冰薄,禁止滑冰”的警示条幅并未起到劝阻效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冬日滑冰,是不少人每年的“固定栏目”。但是,也不乏有人滑野冰,在未经开发、未做保障的冰面滑行。如此一来,也给冬季滑冰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甚至于造成伤亡事故。
零下的寒冷天气中,在结冰的湖面滑行穿梭,可谓传统娱乐项目,既能找回童年的乐趣,也是一份属于冬天的独特记忆。特别是,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火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上冰”。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是北京冬奥会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作为北方冬日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呵护好这份“上冰”热情,于个人而言,有益身心健康,从国家层面看,也能以冰雪运动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
但这都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滑野冰显然违背了冰雪运动的初衷。
在一些人看来,气温已经达到零下,体感温度很低,且冰面看起来牢固厚实,因此冰面一定是安全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冰面并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样子。对于北京这类超大城市而言,热岛效应明显,实际气温可能并没有预报的那么低。
那么,在一片规模较大的水面上,很可能出现部分区域结冰较薄甚至并未上冻的情况,而游玩者又往往难以预判。再加上冰面在冰刀、冰车以及人力的磨损下,已经受力不均,野冰又没有专门人员与机构进行维护,很难保证不发生意外。
其实,悲剧离我们并不遥远。1月2日,北京通州一处非正规冰场中,有两名男子掉入冰窟窿,不幸身亡。这起悲剧的发生,是对所有滑野冰者的警示——不要等到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才开始正视风险。
当下,尤其需要呼吁拒绝滑野冰,一方面是因为滑野冰的危险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如今随着新冠“乙类乙管”,人们出门的频率增加,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冰面。此外,中小学生放假,无人看管的户外活动增多,也都更加需要重申滑野冰的危险性,防患于未然。
事实上,北京的正规冰场不在少数,足够满足人们冬季的滑冰需求。正规冰场不“靠天吃饭”,而是有着严格的管理流程,专人负责监管、应急、清理、修补冰面等,安全性有保障。且冰场设施标准化程度高,有利于滑冰者在规范安全的环境下,享受到滑冰的乐趣。
近来冬日天气尚好,又逢春节前夕,或是家长带孩子,或是呼朋结伴,都可开展一些冰上运动。远离野冰,前往正规冰场,是对自己和家人朋友负责,也能让滑冰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