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北侧、西晓市街,一座饱经风霜的百年老楼即将重焕新生。
“屋面苫青灰背要分层,千万不能图省事儿一次成型。”年近70岁的苗世常敏捷地爬上脚手架,再一次叮嘱工人。“浇青灰浆赶压次数不少于三浆三压,得压实、压光,一点儿裂缝不能有。”苗世常边比划边讲解,旁边跟着的小伙儿连连点头。
这里是同兴和木器店旧址的修缮现场,也是京诚集团“工匠营”的实训基地之一。去年8月,京诚集团正式启动这处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每天驻扎现场严格把关,年轻学员则在一旁学习讨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古建工艺复杂难学,职工们又都很年轻,不了解传统工艺,导致现在这个行当青黄不接,有‘工’没‘匠’。”谈及组建“工匠营”的初衷,京诚集团崇西房管公司副经理武冠利说,在北京老城风貌保护中,保护内容不单是建筑本身,也延展到建筑文化、施工技法等诸多元素,传统工匠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为此,专注古建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匠营”同年启动,鼓励有技术的老师傅、有特长的工匠们当“讲师”,开展一系列木作榫卯实操、瓦作砌筑等培训课程的教学。
有着近40年工龄的瓦工师傅刘京生,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来,和“老哥”苗世常一起,参与到“工匠营”的教学中。“我一辈子砌了几十万块砖,这些老的工艺做法得传承下去。”刘京生直言直语,可说的都是心里话。
老师傅回来了,学员们怎么看?25岁的田宇进公司不到3年,在报名“工匠营”木工班的契机下,第一次有了“陪伴式”参与历史建筑修缮的机会。
“太细致了!”看到老师傅们拿起凿子就像拿着手术刀一样,屏心静气地替这栋小楼修复受损的“骨骼”,他学到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份匠心。“什么是横平竖直、严丝合缝,看了师傅做的窗就全懂了,我还差得远呢。”30岁出头的仝强也是木工班的学员,他说,只要“工匠营”办下去,就想跟着一直学下去。
“工匠营”组建以来,武冠利惊喜地发现,职工们增加的不仅是手上的技能,更是对岗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工匠营”也从单纯的技能培训,逐渐发展成包含培训、教育、文化、宣传在内的四个基地。目前,“工匠营”已累计邀请44名讲师,开展线上培训66次、线下实操792课时,参训人员达2346人次。
除了同兴和木器店旧址,近年来,在南锣鼓巷四条胡同等文保项目以及朝阳门演乐胡同、鼓楼东大街等众多修缮保护项目中,都有“工匠营”中师与徒的身影。老师傅们为仍能发挥余热而振奋,学员们则为拥有一技之长而感到踏实。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培训成果回到实际工作中,为老城风貌保护添砖加瓦。
■记者手记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历史建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近年来,熟练掌握古建营造技艺和修缮技法的工匠越来越少,人才断层和流失已成为建筑遗产保护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古建修缮,人是关键一环。人在则技在,技在则艺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为己任,京诚集团留住有情怀、有绝活儿的老师傅,以真抓实练培养年轻的“工匠”手艺人,走出了一条古建修缮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历史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希望广大“古建”青年们能怀抱梦想、脚踏实地,在日复一日的技艺修炼中实现人生价值,将中国宝贵的传统建筑艺术传承下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