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各地持续高温天气,多地出现热射病病例。入伏后的京城,各大医院急诊科同样经历着考验。近日,记者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看到,医护人员正在与高温赛跑,全力抢救热射病患者。
老人搭葡萄架暴晒晕倒
(资料图)
十多天前一个高温的下午,69岁的王大爷被送进急诊室。急诊科副主任顾承东回忆说,当时老人的体温高达40℃,身体抽搐,意识不清,已进入浅昏迷状态。家属描述,老人是在家中菜园搭葡萄架时突然抽搐倒地的。
情况危急!顾承东和同事立即对患者进行检查,瞳孔表现正常,脖子也没有明显的颈项强直,CT检查也没有发现急性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塞情况……检查中,一项异常指标引起了顾承东的注意: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升高,肝酶持续升高,同时出现了肾功能受损,并伴随有肌溶解的情况。
根据老人出现脏器衰竭的情况以及曾患帕金森病的病史,顾承东判断,老人对环境的敏感度较弱,一个多小时暴晒在毒辣的太阳下,不知不觉中暑,进而发展为热射病。
治疗的关键是降温。顾承东和同事小心翼翼地将患者放置在冰毯上,对老人全身进行冰敷,同时用冰水和酒精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注射低温生理盐水,快速降低核心体温,清除身体内由于热损伤产生的代谢产物,帮助脏器恢复。目前,患者的生命体征已经稳定,肾功能、肝功能等各项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
连续作业工人命悬一线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也接诊过劳力型热射病患者。一天晚上,一位已经昏迷了3个小时的建筑工人被工友和家属送到急诊科,急诊科副护士长杜涛与同班的医生共同接诊。经检查,患者腋下温度已高达41℃,体内核心温度可能会更高。患者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弱,并且呕吐不止。
抢救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很有可能是热射病!”根据工友和家属提供的信息,患者昏迷前曾在高温天气下连续几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考虑到他平时身体健康,没有特殊毒物接触史等因素,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诊医生大致判断出了患者病情,但还不能完全排除颅内感染和中毒。降温刻不容缓,在冰毯送来之前,杜涛先用冰块给患者的头部降温,以保护脑组织,指挥患者亲友用一次性手套接凉水,再兑入酒精,直接浇到患者身上进行涂抹擦浴……将近半个小时的物理降温后,患者的腋下温度降到39.1℃。
在物理降温的过程中,药物降温逐步展开。用药物降低颅内压后,患者逐渐不再呕吐,手脚也开始有了自主活动。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时意识已经开始有复苏迹象,瞳孔反射也恢复灵敏了……杜涛和同事们松了一口气。经过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的合力抢救,10天后,患者康复出院。
专家提醒
高温天多补水不持续作业
7月以来,北京持续高温,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多了不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高温病”患者,接诊量也比平时增加了近20%。
热射病到底是什么病?和中暑有什么关系?顾承东介绍,热射病也就是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高温天气,人体可能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出现中暑后经过休息可缓解,但严重者可能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如果发展到热射病则会出现昏迷、器官功能障碍,有生命危险。顾承东说,一旦体温升高,中枢系统会立即调节,超出极限时会造成器官不耐受,体内器官也“发烧”了,严重时会导致器官衰竭,威胁生命。
他提醒,高温酷暑天,老人和儿童等人群更需要注意多补充水分、避免在气温高时出门,家中应备足防暑降温的药物,如果出现不适尽快送医就诊。户外工作者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应避免长时间高温下作业,适当调整工作时间,及时补水,必要时提前准备盐水和冰块;出现中暑症状,一定要及时处理,转移到阴凉处,降低体温,严重者要立即就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