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3月30日)从市水务局获悉,北京首次摸清供水设施“家底”。自去年启动以来,普查共涉及66座供水厂及相关配套设施、12474公里供水管线。
“虽然现阶段防灾减灾的能力已大幅提升,但面对自然灾害,仍处于‘有所知,不全知,有作为,但有限’的阶段。开展承灾体普查,给首都供水设施做一次全面‘体检’,是为了在发病前找到隐藏的‘病灶’,让隐患消匿于无形。”北京市供水管理事务中心城镇供水监督科负责人税朋勃说。
税朋勃介绍,去年10月,依据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相关工作要求,市水务局组织开展了北京市供水设施承灾体普查工作。对全市66座公共供水厂及其配套取水设施、加压及调压泵站设施,12474公里供水管线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沉降情况、地质环境、抗震设防烈度、风载、防洪标准、构件锈蚀情况等,为建立自然灾害防治的风险基础数据库、供水管线的消隐奠定了基础。
此次供水设施普查几乎涵盖了北京市全部公共供水厂及800余座配套供水设施,普查管网长度占全市供水管网总长度的70%。为确保数据真实有效,普查期间,工作组共核查了12万余份档案资料,时间跨度从1951年到2020年,全面摸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供水设施记录在册的相关情况。考虑到单一的业内记录可能存在偏颇遗漏,工作组同时利用管线GIS系统、设计资料、施工和竣工验收资料,结合城建档案馆存档资料和实地走访进行核准,以“零缺陷”的标准严控数据质量。
“普查的意义在于数据都能用在‘刀刃’上。”税朋勃说,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原则,水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普查成果在提升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服务首都发展大局、水务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去年11月底,延庆区率先完成普查工作,并将数据应用于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的用水保障。
市水务局供水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供水设施普查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数据汇交。下一步,市水务系统将运用云技术、物联网等,结合首都智慧水务建设,“让数据上云”,并对供水设施进行实时监测,提高供水设施城市化、智慧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