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赵古泥(1874-1933)这个名字大家或许不那么熟悉,他是堪称近代“虞山印风”的一代宗师。
赵古泥治印大气磅礴,巧拙互用,拜吴昌硕又不为缶翁艺术所囿,在继承吴氏篆刻艺术衣钵的基础上,巧妙结合封泥和古玺趣味,发展出一种兼具古朴苍浑与精巧曼妙的艺术风格,极具个人面貌。跟从他的学者包括邓散木、庞士龙、周梅谷、汪大铁等,均有所成,于近代雄浑一路印风影响可谓深远。
5月9日,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活动——“虞山印宗”赵古泥篆刻作品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由西泠印社、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是赵古泥印风的一次集中呈现,展览将持续到5月30日。(展讯)
本次展览共展出赵古泥篆刻126枚,包含赵古泥自用印及为近代诸名家如萧退庵、沈石友、翁同龢等人所刻印,材质诸种,内容丰富,风格多变。自近代以来,这些印章已屡经印谱著录出版,是赵氏存世篆刻作品中最具规模且最成体系的一组作品,对于研究赵古泥的篆刻艺术、生平交往以及虞山印派印风的流变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今天重新整理赵古泥的传世印学业绩,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不那么醉心‘网红",有雄心勃勃、独树一帜之志,还甘愿自我磨砺,肯下‘头悬梁锥刺股"功夫的身有大修为者。比起我们已经看多了的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和后来的王福庵、来楚生、陈巨来等‘当红人物",也许,会平白生出无限的感慨来。”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这样说。
以下是部分展出作品,赵古泥的篆刻艺术从中可见一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图推荐
铜器怎么清洗光亮 铜器用什么油保养?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