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江发展 文化领航 浙二滨江院区蝶变十年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拥江发展 文化领航 浙二滨江院区蝶变十年

来源:钱江晚报 2023-04-12 19:58:43

十年前,一座现代化、花园式的公立医院于钱塘江南岸拔地而起,迎来了它的第一位患者。自此,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掀开了中国医院多院区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十年后,这个年轻的院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行稳致远。多院区同质化发展,门急诊量增长率115.91%、出院量增长率231.02%、手术量增长率181.05%、接诊患者数亿人次……不断刷新的医疗成绩单,质与量的蜕变成长,对标国际水平的管理服务,彰显了浙大二院蓬勃的生长力。

“十年精彩蝶变,文化是它的原动力。‘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经历154年的洗礼淬炼,深深扎根于我们每位浙二人心中。”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这始终引领他们济人寿世,福泽桑梓。


【资料图】

翻开这一页崭新的篇章,我们看到,传承包容、开放创新、责任担当、尊重关爱这四组关键词贯穿始终,生生不息。

浙大二院滨江院区

从西北到江南 从包容到交融

外来的他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2021年12月,师出名门,从医22年、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易成刚与西北老家告别,奔赴千里之外的杭州。在风景如画的江南,他拥有了一个新身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主任。

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在陌生的城市开启职业的新征程,这位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不是没有过担忧: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意味着要重新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同事们好相处吗?作为科室主任,他肩负着学科发展的重任,医院领导层会对他这个毫无背景的新人给予支持吗?

随着新工作的开展和与同事们的深入交流,易成刚悬起的心逐渐落回了原位。院领导在他报到之时就表达了全力支持他建设学科的决心,鼓励他大胆做出新尝试;科室的前辈奔前跑后,主动帮他对接其它科室,让他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同事们担心他吃不惯口味清淡的杭帮菜,常邀请他去家里做客,餐桌上铺满辣椒和红油的菜肴让他觉得“像回家一样”……包容,刻在这家医院的基因里,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他的工作和生活中,让他很快产生了归属感。

和许多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的青年医生一样,易成刚也渴望在新的平台大干一场。他所在的浙大二院整形外科是浙江省范围内成立最早的整形外科,创始人马奇教授在国内整形外科领域赫赫有名,是出现在《整形外科学》这本教科书上的人物。马奇教授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带领科室更上一层楼,在国内整形外科排名中跻身前列,甚至推动全省的整形外科能力向前发展。如何让医学人才、教育科研底蕴深厚的浙大二院整形外科延续往日辉煌?接下科室主任的接力棒后,这样的重担就落到了易成刚的肩上。

“整形外科手术一般分为正畸修复方向与医美方向,浙大二院整形外科在传统的修复方面实力强大,但在近年来兴起的医学美容方面尚待发力。场地、设备、人员等问题都阻碍着科室的发展,只有补足短板才能迎来生机。”易成刚说。于是,白天看诊、手术,晚上和同事讨论科室发展规划成为了那段时间他的工作常态。

本以为从规划到落地会经历漫长的过程,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医院迅速做出了反馈,“蓝图”上的设想一项一项成为了现实。“院领导主动告诉我,新院区有一块场地很适合我们科室,一下子就给我们找好了‘新家’,让我们有充分的施展空间。”与此同时,临工部快马加鞭,8台崭新的激光设备在这里“上岗”;人事部发出招聘启事,为科室广纳人才,陆续增加了7名专业医生。

“不论是领导层还是职能科室,抑或是临床医护,大家的理念和目标都很一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易成刚说。如今的整形外科拥有40个常规住院床位,3个美容中心,6大医疗组。前来求诊的人络绎不绝,科室年均门诊量超20000人次,年均手术量近4000台。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让易成刚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加入浙大二院的两年里,易成刚路过医院大门外的铜像时,总是会驻足思考一会儿。那是一百多年前,时任广济医院(浙大二院前身)院长梅滕更和中国小患者互相鞠躬的场景。“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这一跨越一个半世纪的医院价值观从未改变。而这样的文化,也将在一代又一代浙二人的努力中传承。

打通从“引”到“育”到“留”,浙大二院通过全链条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已面向海内外引进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等百余人。由此构筑起的临床科学家人才蓄水池,将成为新时代健康事业提速发展的原动力。

秉承开放创新精神

日间手术开启“狂飙”模式

在浙大二院心血管介入中心,心血管内科团队仅用30分钟,就为79岁的老人换上了“心门”,让他重获新生。

老人因为先天二叶瓣畸形导致主动脉瓣严重狭窄,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心内科专家用一根粗不过圆珠笔芯的导管携带人工瓣膜,从大腿根部穿刺,通过股动脉把人工瓣膜送至心脏的病变部位,随即,人工瓣膜像伞一样缓缓打开,取代原本已损坏的瓣膜在人体内工作。

当天上午10点进入导管室,12点回到病房,下午4点老人便可离床下地,慢慢行走。第二天下午,他已在家人陪伴下回到了家中。“真没想到,这么大的手术,我爸隔天就康复出院了。”电话那头,老人的儿子有些激动。

老人所体验的是浙大二院从2005年就开始探索尝试的日间手术诊疗。日间手术,是指患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入院、手术和出院全流程的手术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开展的医疗服务模式,日间手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使用医疗资源,对患者来说,减少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减轻了经济负担;对医院来说,床位的周转率不断加快,医疗效率大大提高;对社会来说,日间手术让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更多人服务,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

浙大二院从2009年开始正式推行日间手术,是国内最早在真正意义上设置日间手术病房的医院。2020年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效率医疗改革”在全院掀起一股风,浙大二院在原有日间手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进,在全省率先推出“48小时快速康复手术”,将更多的三四级手术纳入日间手术管理并常态化开展。就连肿瘤切除手术,也可以在“日间”做,从入院到出院不到2天。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快速康复理念的推行,适用于日间手术的病种越来越多。目前,浙大二院在多个院区都设置了日间手术病房,共有200多张床位,覆盖23个临床科室,包含所有外科科室和部分内科科室。2022年,浙大二院日间手术量超过4万例,占全部择期手术量的35.04%。

“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减少患者不必要的住院时间,让病人在医院的每一分钟都有意义。”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护士长钱维明说。

救援直升机降落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停机坪上

年手术量近2000台,他救急也救难

责任担当是口号更是行动

胸腔内的环境清晰地投射在液晶显示屏上。主刀医生紧盯着屏幕,手上动作却一刻不停,主导着筷子粗细的“钢管”穿过胸壁上的小孔钻进患者体内,在胸腔里灵活地游移,搜寻着肿瘤病灶。一旦目标暴露在眼前,便手起刀落,将它迅速“歼灭”。

这是浙大二院胸外科范军强主任医师的工作日常。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术室是他的主战场。一周中,范军强有3天是“泡”在手术室里的,往往一大早就站上手术台,第二天凌晨才收工回家。最多的一天,他做了整整23台手术。

他操刀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肺癌患者。时至今日,肺癌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有近80万人确诊肺癌。扎根胸外科近30年,范军强是肺癌诊治领域公认的“大牛”,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希望能抓住生的希望。

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范军强不断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压缩休息时间。每天7点,他的身影就穿梭在胸外科住院部的病房里。病床上躺着的多为手术后的病人,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有没有出现并发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何,都是他关心的问题。查房后的时间交给门诊或手术,没有一丝空闲,范军强早已习惯了这样连轴转的模式,他也成为浙大二院“最忙的医生”。过去的一年里,范军强单日接诊最多超100人,互联网医院接诊361天,年手术量近2000台。

“病人需要我,我就在这里。”范军强说,有些病人病情紧急,多耽搁一天就多一分风险,诊治刻不容缓;有些病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早手术早出院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始终把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他作为一名浙二人的责任与担当。

对外科医生而言,任何一台手术都是一场有风险的战役。一年数以千计的手术,不仅考验着范军强的技术、体力、经验,也考验着他的心态。

不是没有过惊心动魄的时刻。范军强仍然记得几年前的一台手术,患者患有纵隔肿瘤,手术开始后,他发现实际情况与术前检查结果存在偏差,肿瘤和心脏紧密地靠在一起,稍有不慎就会出血。范军强当机立断,通知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并肩作战。剥离这颗肿瘤如同拆弹,病人大出血,好在两个团队的专家反应迅速,配合无间,很快便控制了出血点,最终病人转危为安。“患者病情错综复杂,手术台上的意外在所难免,这时就需要医生沉着冷静,用专业的能力和强大的心态面对挑战。因为站上手术台,就要对患者负责。”范军强说。

工作日忙得不可开交,周末他也不让自己闲着,不是在互联网医院为患者线上问诊,就是去参加学术会议,或是“下沉”到偏远山区为当地百姓义诊。他说,尽心尽力救治更多患者,是他做医生的初心,也是他眼中好医生的职责所在。

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服务十年的志愿者华贯丹

她说:“哭出来会好一点”

志愿服务这十年诠释尊重与关爱

人来人往的门诊大厅,华贯丹的目光穿过人群,锁定一双通红的、盛满悲伤的眼睛。那双眼睛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的女孩,面容惨淡,脚步虚浮,扶着诊室外的墙缓缓蹲下,将惨白的脸深埋进双腿间。

华贯丹走到她身边,拍拍女孩的肩膀,放缓了语气,“小姑娘,你怎么了?有什么能帮助你?”女孩抬头,忍不住放声大哭。华贯丹抱抱她,轻抚她的背,“哭出来,哭出来会好一点。”

这不是华贯丹第一次面对患者的悲伤。成为浙大二院志愿者后,她专门与患者和家属打交道,十年间,她见过太多悲伤的眼睛。她总是第一时间上前,试图安抚这些受创的灵魂。“或许安慰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多多少少能让患者和家属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起码在他们倾诉完、哭完之后的那一刻是放松的,我能感觉得到。”华贯丹说。

时间回到2012年,临近退休的华贯丹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恰巧看到浙大二院“广济之舟”志愿服务联盟在招募志愿者,便报了名,成为“红马甲”中的一员。2013年,滨江院区成立,她便“转战”到新院区,一干就是十年。

“开业初期,我们志愿者就是引导患者挂号、登记然后就诊,随着门诊量的上升和患者需求的增加,我们的服务内容也多元化发展,多岗位全覆盖地渗透到了临床一线,走进各门诊、内镜中心、日间手术室等,为患者提供方方面面的志愿服务。”在华贯丹看来,志愿者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伸出援手。她的口袋里长期备着糖和巧克力,“万一有人低血糖,这些小东西能派上大用场。”

年均服务超1000小时、多次获得志愿者考核模范奖,华贯丹是志愿者队伍中的“劳模”。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能坚持十年风雨无阻?华贯丹的回答是,值得。

她透露,每年浙大二院都会召开座谈会,邀请志愿者代表就日常观察到的问题提意见,“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离患者最近的人,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指示牌的摆放位置是否合理?饮水机放在哪里对患者最方便?轮椅数量要不要增加?充电宝够不够用?这些小到不起眼的问题,可能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我们反馈问题,医院解决问题,就这样一点点提升患者的获得感,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广济之舟”志愿服务联盟的一分子,华贯丹总能感受到来自医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年初,大家都‘阳’了,医院给我们每个人都寄了5支抗原试剂盒、药和一封慰问信,信上说,‘希望大家共渡难关,有任何困难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随时为你们保驾护航’,真的很感动,这封信我现在还保存着。”华贯丹说,正因为时刻都能感受到医院的关爱,她在志愿服务中也想把更多关爱传递给患者。

这十年,华贯丹和滨江院区一同成长,帮助了数以万计的患者。62岁的她仍然满怀热忱,“下一个十年,我还想穿着这件红色的马甲,在这里发挥我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