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清明寒食谁家哭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晚潮|清明寒食谁家哭

来源:钱江晚报 2023-03-31 16:02:29

春日。资料图。CFP提供。


【资料图】

过了春分,节令就到清明了。

这是个美得令人心悸的节次,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无声濡润的青绿嫩黄,花枝招展的人们走向原野,正所谓“清明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百草青”。

而我总觉得,清明是一个飘逸、迷离又矛盾的民间节日。既有“秋千荡起笑声落,黄花青果争上坟”的伤怀,也有“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的豁然。人们似乎也是一样心存纠结,既郊游踏春,融身自然,笑看风卷云舒;又扫墓添土,心怀肃穆,寄托祭祖之哀思。但清明还是年年都要过的,一些俗尚被传承引袭,比如“扫墓”;有的逐渐衍化蜕变,留在记忆中,比如“哭坟”。

其实,哭坟的风俗渊源久远。孔子哭颜回是否也在墓所不得而知,但哭是肯定的。孔子在《礼记·檀弓·上》对哭葬和哭坟作了教科书式规定,什么人哭,什么时候哭,怎么哭,哭到什么程度,都有明文规定,一点也不能马虎。自此事情起了变化,慢慢变得复杂起来了。

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正是描写唐代墓祭的情状;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并且,戏文、唱本和民间传说也有“哭坟”的滥觞,在中华大地的几乎每个剧种都有杰出的演绎,譬如嗓高如吼的秦腔、豫剧、曲子剧,委婉缠绵的越剧、粤调、黄梅戏,都会引入哭坟的桥段。譬如曹子建哭坟、蔡伯喈哭坟、文姬哭坟、周仁哭坟等等。英台哭坟最令人感动,哭到山伯坟开裂,然后化作双蝶比翼飞。而从长城埋着多少尸骨的角度看,把孟姜女哭长城,当作是对应点的转移,也是可以说通的,且最富有杀伤力,一口气哭倒长城八百里。

“哭坟”变成一件很“装”的事情。在坟前悲痛哭泣,倾诉追忆和哀思,歌颂他的功德和伟业,以激励后人,本也无可厚非,而 “哭坟”一词能上今日热搜榜,恐怕是咱们老祖宗的老祖宗,也不会想的到。

在我的记忆中,最耐寻味和意蕴深沉的,是家乡妇人的坟前歌哭。过去沿海渔民用小木帆船捕鱼,常因风暴、海难而丧生,即所谓“脚踏船板三分命,七分交给海龙王”,身后尸体不还乡,山中多少衣冠冢。旧社会总是重男轻女,认为有男儿则能传香火,又很看重女子的坟前一哭,俗称没有女儿的人家是“死后坟头无人哭”,可见其有一定的普遍性。

清明日前或当日,也可以在清明的前三日、后四日,那些失去亲人的妇人,早早跪在坟前,点烛烧纸之后,便有哭声穿空越野,飘忽入耳。我所听过的“哭坟”,绝非干嚎、抽泣,而是有内容的,则所谓悲歌如诉。而哭之内容,则因人而异,不尽相似。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难以割舍生前恩爱,释放思念和怨怼;二是哭诉公婆不公平、受叔伯邻里欺负、儿女不贤;三是诉说处境的困苦和凄冷,孤夜难耐,日子难继。这第三种好像有相当的意味,就像是动了改嫁的念头,来作诀别辞行了。一般是哭到了这个内容,多数就成了绝响。

让我心生奇怪的是,她们都是村妇民女,没有文化,也无须教习,其情状之剀切、感情之真挚,以及词句组织、起承铺排,也很是一个相当的水准,比起那些忸怩作态的情歌表白,那强悍高明,不止是许多。行腔倒有点像“哭亡灵”的调头,但又不是,并且有很多变调和转韵,有更多的个性张扬和发挥,绝非“草根”可比,尤其是段落终了一句响亮的倒吸气喉后音节延长,俗话称作“牵声拨唳”的,更是绝妙。我曾着意搜寻它是否有什么“蓝本”,但一直没有发现它存在的根据和痕迹。这原生艺术的表达形式来自于内心的自然抒发,它可能是怨曲,也可能是悲歌!我把它称为“歌哭”,就是这个道理。若真能把它们的艺术特点发掘出来,或许还能挽救渐趋衰落的诗歌。

莎士比亚说:“世上最动人的,莫过于生离死别。”女性凭其天性,必有感情郁积需要宣泄。那种充满自由忠贞与传统习俗的激荡碰撞,充满着时代的偶然与必然的迷茫与捉摸不定,怎不让一个陷于孤苦中的柔弱女子愁肠百结、如泣如诉?

这是我儿时的清明节记忆。如今,祖先的坟墓早已移迁,公墓非常逼仄,陵园肃穆庄严,供品五花八门,扫墓的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缅怀先人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人还把哭坟这件事搬上了互联网+,在电商平台上开店哭坟,明码标价。哎哟哟,时代变了,什么都在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