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李文芳
1月6日,82岁的陈大伯(化名)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
(资料图片)
陈大伯的儿子本来以为父亲抗不过这个年,甚至一度开始筹备老人的后事,没想到在医生的坚持下,老人奇迹般地慢慢恢复了。
而为了这位危急重症新冠感染患者,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蔡华波一度两次找家属谈话:家属有些悲观,医生却坚信有生机。
送诊时
82岁大伯情况危急
陈大伯是阳了后被送往医院急诊室的。12月24日那天,他发热38度,感觉胸闷气急。因为有基础疾病:糖尿病、心梗史、脑梗史等,家人第一时间就送他去医院。
“他来的时候,情况很不好,氧饱和度只有七八十,肺部CT显示,完全是大白肺。很严重的呼吸窘迫。” 蔡华波调出陈大伯入院时的病例,每一个指标都在危险值,“我们当时就给他做了气管插管,利用呼吸机给氧。”
相关治疗手段使用之后,陈大伯的情况在慢慢改善。
“老爷子自己也挺给力的。” 蔡华波说,大概七八天后,陈大伯的血氧指标一步步回升,血糖虽然不稳定,但在病房里,医护人员每4小时进行监测,及时干预,在渐渐好转,肺部CT显示,肺炎也在变轻,“我们当时评估后,觉得可以给他进行脱机训练,看能不能慢慢撤掉呼吸机。”
家属说怎么治都行
就是不能气切
患者度过危险期后,蔡华波有时间和家属详聊,“老爷子在病房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每天都守在外面,很孝顺。但两人好像对躺在EICU病榻上的父亲病情一直不乐观。”
陈大伯之前有基础疾病,这次中招后病情又比较急,蔡华波理解家属做了最坏的打算,“前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一些指标好转时,我们也会给家属说,但他们可能有时候也不太能听明白。”
陈大伯病情稳定后,蔡华波和他的两个儿子进行了第一次详细的谈话,“老爷子当时的危险期算是度过了,他自己的肺部吸收氧气的力量还是可以的,但呼吸肌力量还不行,比如痰没办法咳出,我们要对他进行康复训练。”
蔡华波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带着呼吸机转到康复医院,进行康复训练。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久;二是进行气管切开手术。
根据陈大伯的情况,蔡华波倾向于第二个方案的,它的优势就是:气管切开后,容易吸痰,也方便进行呼吸训练。气管插管的管道是从嘴巴进入的,患者口中有这么个管道,非常不舒适,另外患者需要使用少量镇静类药物,也不利用咳痰和呼吸训练。而气切是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和硅胶套管,解决呼吸问题,患者可以不必一直躺在床上,可以自由活动、进食,有利于康复训练和恢复。
“老爷子当时的各项指标已经稳定了,只是呼吸有困难,还需要呼吸机辅助,如果康复训练跟上,他很快就能脱离呼吸机。”
花费半个小时,蔡华波将这些利弊告诉家属后,陈大伯的两个儿子没什么犹豫,选择出院到康复医院。理由是不接受气管切开。
“说是他们的母亲不同意,交待过的,怎么治疗都行,就是不能气管切开。” 蔡华波说。
家属有些悲观
医生“不死心”
但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康复医院,陈大伯依旧在急诊监护室里,进行康复训练。
“他在气管插管状态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不是很好,难度也大,我们也试图给他拔管后训练,但很快又插上了。” 蔡华波不死心,第二次找陈大伯的两个儿子谈话,“我就觉得大伯的情况在好转,他是有康复的希望,而且希望挺大。他如果带着管道去康复医院康复,这中间也要吃苦头,那么长时间躺着不能动,还可能会出现二次感染,褥疮等,可能情况更危险。”
在和家属的沟通中,蔡华波慢慢了解到,陈大伯的家人做了最糟糕的准备,他们不愿意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再遭罪。
“我挺理解他们这种心态的,如果患者确实没什么抢救机会,那的确没必要再进行接下去的治疗。” 让蔡华波着急的是,陈大伯不是这种情况,“他的状态是在慢慢好转,这个时候的气切,是为了加速他的康复。”
在沟通中,蔡华波也了解到,老人虽然有基础疾病,但在此之前,生活还是能自理的。
第二次谈话,蔡华波又花费了半小时,她的语气甚至有些“凶”,“我把利弊又说了一遍,气切也的确有风险,但总的来说,风险可控,而且和治疗效果比,这个风险也值得一试。”
蔡华波对陈大伯的两个儿子说:我是医生,不会害你的。如果患者预后状况不好,我们也不会建议你们做气管切开,受这份罪。我就是看着他情况在好转,不努力下很可惜。“这个时候,你们要听听医生的专业意见,情况不像你们和老太太想的那样。”
术后当天脱离呼吸机
这类患者医生才建议气切
见蔡华波态度这么坚决和诚恳,两个儿子答应商量一下,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找到蔡华波,表示同意气切。
蔡华波和团队立刻准备,第二天就为陈大伯做了气切手术:颈部开了一个直径不到2公分的切口,然后接上气管套管。“当天晚上呼吸机就撤了下来,第二天就转入到普通病房。”
目前,陈大伯在慢慢恢复,肺部炎症已经吸收大部分,也可以自主咳痰。
“等到完全恢复后,把气管拔掉,伤口三五天就能愈合,慢慢也能恢复说话。”
蔡华波表示,其实气管切开并不想很多人想的那么可怕,也不是病人快不行了,就气切一下,聊胜于无。“一般来说,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但肺部有相关疾病,无法自主呼吸,还需要借助呼吸机。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考虑气切。换句话说,只有在患者有良好的预后可能时,医生才建议气切。”
目前,蔡华波所在的急诊重症监护室,每天有两三例患者会接受气切手术。
88岁爷爷一周转危为安
一天十五六位患者转出ICU
进入本周,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像陈大伯这样原本危重症的新冠感染患者,脱离危险的越来越多。
“1月9日,我们两个院区,有十五、六位患者从重症监护室转出到普通病房。同时不再需要新扩张ICU床位,转出患者和转入患者也相对持平。”浙大邵逸夫医院重症监护室常务副主任郭丰说。
当天,从重症监护室转出的患者中有一位88岁的大伯。对方一周前被收治,心脏、肾脏、呼吸都存在衰竭,还有糖尿病,血氧指标非常低,需要使用纯氧。但经过一周的规范治疗后,这位患者的情况渐渐好转,可以转出ICU病房。
“和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相比,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原本的基础疾病加重,危险更大。比如心、肝脏等多个脏器被累计的问题,以及合并细菌感染等情况。这些救治难度更大。” 郭丰表示。
本周的另外一个迹象是,除了新冠重症患者外,ICU病房里开始收治非新冠重症患者,比如重症胰腺炎患者、药物中毒患者等,患者年龄也偏年轻。
上周,ICU病房中,90%的患者都是新冠重症患者,1月9日这天新收治的患者中,这两类患者的比例各占一半。
“接下来,基层转诊上来的重症患者可能会渐渐增多。”郭丰表示,“我们会通过线上会诊等方式参与治疗,并推动规范治疗,对于特别严重的,会收治到本院。”
郭丰和蔡华波都表示,虽然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是新冠感染中的高危人群,但多数患者通过积极的救治,还是能转危为安的,“无论是家属还是患者,都要有信心。”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