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汇|体温为什么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科学汇|体温为什么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来源:钱江晚报 2022-12-30 22:22:16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疫情发生至今,测量体温已成为很多人每日必做的功课,而“发热”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资料图)

那为什么体温可以作为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发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又该怎么处理更科学?

今天,我们邀请了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副主任医师周翔为同学们开讲,请他来说说“发烧”背后的原理。

发热示意图

人为何能恒温37℃?

说起人体的正常温温,很多人会脱口而出37℃。若是再追问一句,为何偏偏是这个温度呢?有些人可能回答不上来。

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人是恒温动物,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我们人的大脑有个体温调节中枢,不断发出指令协调身体器官产热和散热,骨骼肌和肝脏属于主要的产热器官,皮肤则是主要的散热器官,这些器官相互配合,将体温控制在动态平衡中,保持在 36.2~37.2℃ 的狭小范围内:

冷了怎么办?——“取暖基本靠抖”,大脑说,骨骼肌你来产热,抖抖就热了;

热了怎么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大脑说,皮肤你把毛孔都打开,来不及排热的话就流汗。

至于为何是37℃呢?目前最被认可的一种解释是,37℃是抵御许多致命病原体感染的最佳温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以上的环境里生存。而同时,在长久的进化下,人体内的各种酶在37℃上下时的活性也最高。

当然,人的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各种因素而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受性别、时间、情绪、运动、年龄、外界气温、进餐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婴幼儿的代谢率高,体温通常高于成人;老年人代谢率较低,体温则低于青壮年。比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体温也会略有升高,因为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可使体温升高。

发热与免疫的演化史

我们为什么会发热?

平日里,在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指令下,体温维持动态平衡。但当“致热源”出现时,就会打破平衡,造成人体产热增加,散热相对减少,体温就上升了,出现发热症状。

发热,又称发烧,是指体温超过正常水平。当我们的口腔温度超过37.3℃,就处于发热状态。引起发热的原因非常多,按照来源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外源性致热原, 像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分枝杆菌、疟原虫等外致热源侵体,它们生前或死后都会引起机体发热。这些外界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本身不能引起发烧,而是通过刺激白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包括干扰素等,以及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解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调,引起发热。

二是内源性致热原,常见的有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这些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人体内会释放热能,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发热时,大部分人都会去医院验个血,看看是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确实,病毒和细菌是导致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但是,病菌无法直接引起发热,真正控制我们发热与否的是大脑中的体温中枢。病原菌的外源性致热原与免疫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相互作用,通过神经或激素通路传递至体温中枢,体温中枢进而用体温变化向我们发出健康警报。

以新冠病毒为例,发热是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病毒进入体内后,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与人体细胞的ACE2受体相结合,进入气道上皮、肺泡上皮、血管内皮等部位,病毒利用人体细胞内的营养成分,进行自我复制、组装与释放。此时,人体免疫系统开始启动,释放干扰素抑制病毒合成、细胞因子活化、白细胞募集等;过程中释放出的细胞因子,通过信号传递进入大脑,通知人体有“外敌入侵”,大脑接到警报后,立即上调体温中枢这个“热水器”温度,我们就会出现畏寒、寒战及发热等表现。当产热超过散热时,体温便升高。而这些症状,也提醒我们病毒正在伤害我们的身体。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发热虽然常见,但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其产生原因也五花八门,除了前面提到的感染外,神经系统疾病、外伤、肿瘤、中暑、药物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发热。

新冠病毒体内生命周期

发热究竟是好是坏?

其实,除了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会发热,变温动物如沙漠鬣蜥、金鱼、水蛭和蚱蜢等,也会“发热”。当它们被病菌感染时,会趋向于寻找温暖的场所,故意追求“发热”,使核心体温升高便于病菌的清除。这时候,如果给它们摄入一些退热药物,就能阻断它们的“求热”行为。

可见,从恒温动物通过上调体温中枢发热,到变温动物寻找高温栖息地,发烧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处的。在《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活下去并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杀死那些该死的病菌。我们受到感染的一个普遍反应就是发烧……有些病对热的反应比我们的身体更敏感,提高体温,实际上就是要在烤死我们自己之前把病菌烤死。”

发热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将其看作是一项人类自发启动的“保命”技能。当人体发烧,身体处于一个“战争”状态,是一种自卫机制。发热时,人体抗利尿激素水平会升高,使身体保留更多水分,防止脱水;能量重新分配,可以增加免疫反应,破坏病毒、细菌等的生长环境,促进机体康复。有研究表明,发烧有助于使免疫细胞变得更强壮,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抗体产生、加快免疫细胞赶往感染部位的速度。

但凡事过犹不及,体温升高虽能加速病菌的清除,但过度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就像是兴奋剂不能一下打太多、持续打,如果高热时间太久,大脑不但指挥不动部队,而且声嘶力竭了半天,自己也容易“宕机”,最终进入抑制昏迷状态。

通常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并不完善,免疫防御部队经验不足,当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派过量的士兵上场,投放过量的武器,导致孩子容易发烧甚至高烧。这时候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吞噬细胞活性增强,但有时会引发高烧惊厥。在病毒流行期,要高度警惕儿童的热性惊厥,一定要及时就医。

此外,发热了怎么处理,也让很多人头疼。比如,发热了是“捂”还是“散”,盖厚被捂汗,还是薄被散热?这要看处于发烧的哪个阶段,不同阶段,处理方式不同:寒战期,需要一定的保暖措施“捂”;高热期,要适当“散”;退热期,注意擦拭汗液、防止着凉。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疾病研发出了特效药,让因感染引起的发热保护作用变得不再举足轻重,我们可以利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来帮助清除病原菌。这些药物不仅能有效杀菌,还可以减少因发热引起的机体损害,让我们更加从容地应对发热。

>>>新闻+

退烧药是怎么退烧的?

既然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正常人非必要无需服用退烧药。

大多数情况下,感冒发烧不做处理也能自行痊愈,但头疼脑热难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所以许多人还是会选择用退烧药来缓解症状。

大家在使用药物退烧的时候,有没有好奇过,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将人们从高热中“拯救”出来的呢?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解热药物,根据其中有效成分的不同,主要分为水杨酸类药物、酰化苯胺类药物和吡唑酮类药物。虽然有效成分和退热效果各不相同,但是作用原理却基本相同。

病原体引起人体内的免疫反应之后,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源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使其产生一种名为“前列腺素”的化学物质。前列腺素能够触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调,进而引起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的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人体发热。我们常见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正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发挥解热的作用。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