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叶筱筠 记者 吴朝香
“没想到进方舱还顺带看了个糖尿病,多亏了你!”上海临港方舱内,李大伯连连感谢一名身穿防护服、背后写着“思嘉”的医疗人员。李思嘉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一名护士,作为浙江省援沪方舱医疗队四队的一员已经在上海临港方舱工作了近20天。
大伯默默焦虑
细心的援沪护士找到了问题所在
李大伯今年64岁,一周前被转运到了上海临港方舱,分管他的是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李思嘉。
李大伯有三年糖尿病病史,不久前刚开始从口服降糖药物转为每天两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他需要常规监测空腹加三餐后血糖。这两天,李思嘉留意到李大伯的血糖不太稳定,饭后血糖最高能到18~20mmol/L,立刻警觉起来。
“我们邵逸夫医院的安全文化强调,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不能轻视任何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于是,我想到要去了解一下李大伯的具体情况。”
面对李思嘉的询问,李大伯有些腼腆地承认,“刚来方舱时,漏打过一次胰岛素。”他很快补充,“后面我就很规律地打了,但血糖还是很高,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李大伯自己也发现了血糖不稳定,但想着特殊时期条件有限,便一直默默焦虑。
征得李大伯同意后,李思嘉仔细检查了一下他的胰岛素笔、注射部位以及注射手法,分析出了问题所在。
原来,李大伯注射的是预混胰岛素,但他在打之前并没有摇匀,影响药物浓度。其次,李大伯打胰岛素时并没有进行部位轮换,一直打在同一个位置,导致腹部形成皮下脂肪增生,最终影响胰岛素吸收,增加了血糖控制难度。
在李思嘉耐心示范胰岛素笔注射的要点后,李大伯恍然大悟,不停地感谢。
先后接管三个舱
他们双线作战
李思嘉说,糖尿病教育本是一件在临床工作中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但在如今这个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地点,有了特殊的意义。
李思嘉所在的浙江省援沪方舱医疗队四队,于4月3日清明假期抵达上海,随后迅速投入筹备临港方舱病人收治,队员们认真梳理流程、规划路线、协定制度,亲身参与强化保洁和医废收集工作。在正式收治病人前的最后一天,四队通宵作战了15个小时。自4月7日以来,四队先后接管了三个舱,累计收治患者1291人,出院患者667人。
四队分为七组人员,实行滚动式轮班,每人平均分管48张床位。上下班期间的八小时里,队员们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方莉是浙大邵逸夫医院肝病感染科的医生,因为经验丰富,她在方舱里担任组长。在“应收尽收”原则下,方莉要带领组员们对收治进来的患者进行严格评估,判断他们的个体情况,像李大伯这样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就会引起格外关注。由于方舱内检查检验手段有限,医疗队员们的工作压力比平时大了许多。
舱内每日交接班时,医疗组也会进行查房,会诊评估,关注病情、心理变化,了解患者需求,指导后续诊疗。
组长还掌管着信息阀门。每天,方莉都被瀑布式的消息冲刷,汇总、梳理后分门别类传达到医疗专家群、医护群、临时党支部群、转运实施群、方舱联络群、IT信息群等各种工作群。工作群里每日的排班表上,清晰罗列着交班、预检、会诊、引导、宣教、院感、工勤、辅助等各个环节的分工。
突发事情与紧急任务需及时处理,方莉说:“援沪以来,我习惯了惊醒。”
根据疫情形势,方舱医疗队有时需要双线作战。4月22日,24名不轮班的队员就积极参与了浦东新区核酸采样任务,4小时完成5400采样量。
方舱里事无巨细,都有赖于医疗队员。有时,方莉和李思嘉也会觉得恍惚。从杭州来到上海,像是做客,可在方舱收治病人,又像反客为主。队友们会为临考的小朋友打印复习资料,会贡献出自己的生活物资满足急需的患者,会趁凌晨利用休息时间为恰逢生日的患者手工制作贺卡,会为紧张焦虑的患者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
患者出院后,队员们也会电话回访,竭尽全力解决病人解决出舱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据了解,浙大邵逸夫医院累计派出四批343位医务工作者全面支援上海疫情,分别执行核酸采样、核酸检测、方舱医疗、重症医疗、血透等任务。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