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王家玲 李文芳 记者 吴朝香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援沪核酸采样队的256位队员,不知不觉已离家20多天了。这期间,大伙听从调派,朝夕两地,在上海闵行、浦东、杨浦等区域及浙江嘉兴等地多线执行采样任务。
由于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大伙必须全副武装,因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看不清脸庞,却时刻牵挂着。
4月19日,这支队伍再次集结,前往上海杨浦区控江街道多个核酸采样点执行任务。作为援沪的一份子,浙大邵逸夫医院护士胡晓昀趁着短暂的休息时间,记下了她所在的2组“一车人”的故事:
说实话,在出发前,我们都以为这次任务会像往常一样,是场速战速决的逆行,没曾想,在这已超三周。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彼此照顾、相互打气,记住了每个雪白防护服背后的名字,却不曾仔细看清每个人N95口罩下的面容。
还记得,那是3月28日凌晨,浙大邵逸夫医院紧急集结256人,出征上海,我们35个来自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护士被分配在援护医疗队2号车上。
这么多天来,虽然在钉钉群和微信群,我们聊得火热,可实际上,出于院感要求,我们这些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却从未曾真正谋面。
但这23天的抗疫之旅,让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彼此最坚强的依靠:一起出发,一起回归,一起完成任务,一起全“阴”,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两位担任组长兼车长的,是血液内科护士长钱颖和胸外科护士长贺晓映,她们会根据采样点位和预计采样量,进行人员分组,自己却总是挑量最大、活最多的点。
她们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大伙,尽力满足医护们提出的生活需求:为确保组员们严格按照流程规范脱防护服,二人总是留到最后一刻,将所有的黄色医疗垃圾袋扎紧封口定点放置,再把全部检查妥当后,才离开点位。
钱颖护士长擅长摄影,会为我们记录下迎着旭日出发,与月同归的一天,记录着我们在车里挥臂高喊“上海加油”的豪言壮语,也记录着我们在各个点位采样和无数居民相互鼓舞的动人瞬间。
别看贺晓映老师个子小,却总是活力满满,很远就能听见她的声音,我们尤其佩服贺老师的协调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采样任务,她都可以第一时间组织有限力量,帮助大家快速完成任务。
有一张娃娃脸的普外科护士长舒妍,因为静脉曲张,只好穿着治疗型弹力袜出任务。
一次,舒妍在车上和10岁的儿子视频聊天,儿子问她:“妈妈,爸爸去援疆,你去支援上海,那我是不是变成留守儿童了?”
孩子的这番话把我们一车人都逗笑了,我很想告诉娃娃:你的爸爸妈妈都是英雄,他们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团圆,才选择挺身而出。
年轻的内分泌科护士洪梦倩已是核酸采样应急队伍的老兵了,她去过好几个地方,经验丰富,采样效率很高,总是主动请缨去量大的点位。有采样居民和洪梦倩聊天,问:为何愿意到这来?“浙沪一家亲,上海需要我们,我们就来啦!”她笑着回答。
相比自信的梦倩,袁莹刚开始非常紧张,担心作为新手的自己,采样太慢影响工作进程。
但在大家的鼓励和辅助下,袁莹愈发熟练了。现在,我们一车人都可以进行快速采样,能够根据社区情况,开设尽可能多的采样点,让居民少等待。
车里最年长的,要数妇产科医生杨世炳,他是我们共同的榜样。
杨老师今年51岁了,朴素,任劳任怨,同时还有突出的分析判断力。
我们最喜欢请杨老师预测第二天的任务时间和任务量,他几乎猜得八九不离十,但若是问起什么时候才可以回杭州,杨老师只会笑笑,让大伙自己猜。
虽尚不知归期,但大伙相信,凯旋的日子已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段艰苦却充实的日子,必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大伙坚信:拨云见日的时刻总会到来,生活终将归于平静,为了这一天,我们仍需加倍努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