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记者 吴朝香
浙江的医务人员们至今仍在上海鏖战。这其中,有一支默默奉献在公众视线外的特殊队伍——浙江省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他们的抵达让疫情下的透析患者大大松了一口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血透室护士王晓萍、周鑫于2022年4月2日随队出征,先是紧急驰援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血透室,后又进驻浦东医院接管的临时血透中心。从王晓萍的日志中,这支队伍在上海的繁忙工作、两地的团结互助可见一斑。
据了解,王晓萍、周鑫所属的浙大邵逸夫医院共有332位医护人员在一线支援上海,256人核酸采样队是浙江省最早出发援沪的队伍之一;49位资深医务人员在上海临港方舱先后接管两个舱,已有首批患者顺利出院;25人核酸检测应急机动队在湖州市核酸检测基地日以继夜开展上海样本检测工作。
工作12年,我一直从事血透工作,新冠疫情这几年,由于专科性质,我很少被外派支援抗疫,这次上海急需血透专业人员,我没有多想,就即刻报名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外出抗疫,是职责所在,更充满无限感慨。
作为浙江省首批援沪血液透析医疗队,我们一行84人分赴上海三家不同医院的透析中心。我和周鑫所在的血液透析二组28人驰援的是上海浦东医院。浦东医院有80多台血透机,600多位透析患者。
来到上海后,我看到了多方的不易和这座城市与病毒抗争的全力以赴。医护人员不易,他们已经每天四班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却依然坚守;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不易,由于小区封控患者每次出门都需社区协调,每个环节都不容差池;令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透析患者,一个月来他们吃不好睡不好,不停奔波在社区、医院之间。
时间容不得消化这些情绪,抵达浦东医院后,我们简单了解医院和科室概况,便立即投入工作,迅速熟悉了这里的工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透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大家很快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当天一起顺利完成所有患者的透析治疗服务。
浙大邵逸夫医院援沪血透护士王晓萍和周鑫
还是有大量的血透病人需要救治,在进驻浦东医院血透中心的第4天,结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政府对接浦东医院征用了一个尚未投入使用的社区医院成立新的透析中心,投放150台CRRT机为需要透析的患者服务,做到应收尽收,应做尽做,进一步保障透析患者的治疗。
4月7日,我们随即转战新战场,协助布置环境,拆装耗材,准备治疗车、抢救车,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用最快的速度将原本空旷的病房打造成符合规范的全新透析中心,同时全员掌握了CRRT机的透析治疗,当天就开始接收病人,当看到一个个血透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我的内心充满力量,并由衷为战友们的专业性和高效率点赞。
4月11日,我们二组正式接管了新透析中心三楼43台CRRT机,为86位患者顺利完成了透析,从预检分流到安全上机,最后顺利下机,环境消杀,一切井然有序。虽然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几小时后,人完全处于脱水状态,但我们非常有成就感,信心与日俱增。
在这里,患者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表达着感谢,他们的认可让我们觉得这场“双向奔赴”是多么值得。
有一位大伯陪家人来做血透,看到我们胸口贴着“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标志,一定要给我们拍照,说邵逸夫医院是一个有大爱的医院,每次紧急关头都义不容辞,迎难而上,我听了觉得特别自豪!
我还遇到过一位小妹妹,说自己的内瘘难穿刺,平时会碰到要打好几针的情况,没想到我们一次穿刺成功,直夸我们技术好。
4月14日,一位在接受透析的阿姨跟我说,近一个月来她心力交瘁,几乎每天都在去医院的路上,不是在找测核酸的地方就是在找可以透析的医院,每天都要凌晨两三点到家,目前已去过5个不同的医院透析,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心透析的地方,还说浙江的医护人员特别亲切,让她很有安全感。
还有一些患者,当看到我们穿着防护服很热,默默给我们准备了便携式电风扇。
虽然人在上海,我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家乡的问候。医院领导问我们物资够不够,科室同事关心我们累不累,亲朋好友时时牵挂我们。还有亲爱的邵医战友们,49位奋战在临港方舱,256位奔波在社区采样,25位在湖州基地日夜检测核酸。我愈发觉得,这不是某一个个体单打独斗的战场,而是不同岗位上所有平凡的人们互相依靠、支撑、鼓励,最终共渡难关的历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