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刘玉涵
“大家来说一下,这个石窟是什么形制的?窟顶是哪种顶?”
4月1日下午一点,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走进浙江美术馆的“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物保护课。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正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其中,6号展厅“无界之境”部分展示了等比例高保真数字化3D打印复制经典洞窟,“敦煌莫高窟第45窟”就在其中。
除了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石窟的魅力,丰富的展品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考察壁画和石窟造像的教学场所。
“殿堂窟,没错。这种方的顶是覆斗顶。”
狭小昏暗的仿制窟里,任课老师张晖用手电筒照射着窟顶为学生们讲解,好像真的走进了敦煌莫高窟里上课。
往常这个时候,张晖都是在教室里对照着PPT上文物保护概论课,今天他带着学生们来到了展览现场。“以前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做这样的安排。”张晖表示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正好有这样一个展览,我也讲到过壁画的保护,就带学生来看看。”
“你们看看靠近地面的部分有什么?”张晖指导学生们观察壁画,大家纷纷围在墙壁前,低头认真观察——可是什么也没看见。
“对,就是什么也没有。”哈哈,原来是个小玩笑,大家笑起来。
但是随后,张晖进一步引导:现在虽然没有内容,可原本是有的,原本画了什么呢?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了?复制壁画有些空鼓问题看不出来,但是变色情况可以分析,大家能分析出多少颜料和变色?这样状态的洞窟应该怎么做修复?……
在提问和讨论之中,学生们对敦煌莫高窟第45窟以及壁画的保护有了更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45窟对面展示的是57窟,两个窟都是很少对外开放的特窟,难得一见。穿过甬道,师生们再次一步敦煌。
当讲到57窟的特色,张晖用手电照射到进门左侧的墙壁上——哇!学生们不约而同惊叹出声。
这是一个头戴佛冠的观音像,金光灿灿、体态优美、面容姣好、眉目低垂。所以敦煌莫高窟第57窟,也被称为“美人窟”。借此,张晖老师又讲解了沥粉堆金的壁画工艺。
手电筒再往上一照,大家发现这座窟顶部的壁画被烟熏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师生们又根据烟灰的分布等信息,纷纷做出推测。
短短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一节内容丰富、有意思,又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的文物保护概论课就结束了。
“数字化的文物对教学帮助还是蛮大的,”张晖感叹,“特别是在这样大的空间里能够展示出来,而且它是一比一的。我们一直非常希望有一些课程能在文物保护的现场,但是很多时候条件不具备,现在这样的方式就基本上能够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当然,这堂文物保护课不止于此。
“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的同学集合一下。”一直在一侧旁听的郑霞老师这时候说话了,接下来是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的实践活动时间。
郑霞为这门课的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物数字资源的展示利用进行考察,最后形成课程调研报告。
哪些展品是3D打印,哪些是平面粘贴,这些展品的视觉真实感如何;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文物数字资源的展示现状如何;从数字资源利用的角度,有什么改进的建议;数字资源展示怎么样可以更加打动人……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
“我们开设文化遗产数字化这门课程,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文化遗产为什么需要数字化、数字化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数字化能够给我们普通大众带来什么。”郑霞介绍道,这门课程围绕这样的主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而“绘画大系”展览作为多年来数据积累的成果,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调研的空间。
浙江美术馆6号展厅展示的等比例高保真数字化3D打印复制窟等展品,正是浙江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的李志荣和刁常宇两位老师负责完成的。
袁同学在这次实践学习中收获很大:“走进美术馆之后,我们可以更多接触到一些实物的展品和最新技术落地的形式,能够从观者的视角进行学习。绘画大系在我们学校的艺术考古博物馆也有展览,但是这次在浙江省美术馆的展览体量更大,它更能展现出庞大数据库直观的视觉震撼效果,我也对这种数据库能够带来的实践效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任同学也表示,自己所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非常重要。“老师带我们来博物馆,可以把实物和理论相结合,让我们进行更深层的学习。”
他们将在现场完成一些采集和收集的工作,回去之后和组员们展开论证,再进行调研报告的制作。
展览信息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
时间:2022.3.10 - 2022.4.20
地点:浙江美术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