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来源:钱江晚报 2022-03-26 16:03:34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句话是越剧一代宗师、人民艺术家袁雪芬的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留给越剧后辈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2011年2月19日,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辞世,享年89岁。今天,2022年3月26日,是她的百年诞辰。

1922年3月26日,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祖上世代种田,至袁雪芬父亲袁茂松一代,做起了人民教师。

11岁那年,袁雪芬进入了四季春科班,开始了学习的生涯。八年的科班生活,她一边学戏,一边在杭州、绍兴等地演出。1938年来到上海,与“闪电小生”马樟花合演《梁祝哀史》,被誉为越剧“新后”。然而马樟花于1942年不幸去世,袁雪芬痛失搭档,一度回乡。

袁雪芬和马樟花

当年的上海,台上演的是胡编乱造的幕表戏,台下与后台一片乌烟瘴气,捧角风盛行,堂会宴请是班主的生财之道。袁雪芬为了保持应有的身心清净,谢绝应酬,开始长年吃素,并从此变成缄默不言、独善其身的人。

促使她萌发改革之心的,是当时看了话剧《文天祥》,剧中文天祥就义时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台下一片掌声。台上与台下如此的共鸣令袁雪芬无比震动,她暗下决心:要唱《文天祥》那样的正气歌,做人要做像文天祥那样有气节的人。

袁雪芬想用话剧编、导、美、演一整套来改造越剧。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摒除一切阻碍,1942年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了对越剧的改革。

袁雪芬的改革之路,不止于此。

越剧擅长古代题材、爱情题材,尤其是才子佳人的戏最拿手,观众也喜欢。袁雪芬认为这是越剧的优势,同时也是越剧的劣势,它局限了创作题材和演员的表演空间,不利于剧种长远的发展。

1946年3月,袁雪芬读了鲁迅小说《祝福》,出于对祥林嫂的极大同情心,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出于突破越剧题材的渴望,她下决心将小说《祝福》改编为越剧《祥林嫂》。袁雪芬认为,越剧的传统剧目中也有不少表现女子受苦的戏,相信观众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一定会予以同情。更重要的是,反映现实生活同样是越剧的责任,“演祥林嫂,是为了让现实生活中的妇女不再重演祥林嫂的命运。”

在收获了观众的掌声与诸多好评之后,袁雪芬并不满足,她认为祥林嫂这个角色,值得自己“花毕生精力去塑造”。果然,在此后的四十年里,她对《祥林嫂》做了4次大幅度的修改加工,使其既成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式剧目,又成为了越剧的经典保留剧目。

1950年4月12日,新中国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立。袁雪芬和黄沙被任命为团的正副团长。次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后,她担任副院长。期间,她和范瑞娟一同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同期,袁雪芬又把越剧经典《西厢记》搬上了舞台。

拿到《西厢记》剧本时,袁雪芬觉得崔莺莺这个人物表里不一,十分抗拒。后来,伊兵对她说:“莺莺演好了,是为国家作了很大的贡献。”经过伊兵的启发,袁雪芬又精读了原著,冷静地分析了崔莺莺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到她处理问题时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是因为特定环境造成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两面派,才从心理上接受了这个“崔莺莺”,《西厢记》也就此成为越剧四大经典之一。

袁雪芬饰演崔莺莺

为了创造出一种高品位的现代艺术,袁雪芬决定建立正规的演出制度。她学习话剧,成立了剧务部,由编剧和导演引领艺术创作全过程。把话剧、电影的现实主义表演和民族戏曲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以编导为中心,表演、音乐和舞美融为一体的创作集体,使越剧向着综合艺术的方向发展。戏曲的编导专职制度也由此开始。这不仅奠定了现代越剧的基本面貌,更为中国戏曲现代化尤其是地方剧种的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大大推动了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

袁雪芬的一生,真正地源于人民,从不脱离观众,致力于把最好的艺术和最真挚的情怀奉献给人民,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