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卷“外卖送餐天团”太拼了,教授级“外卖员”给3万多名学生送餐,他们还研发了送餐神车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史上最卷“外卖送餐天团”太拼了,教授级“外卖员”给3万多名学生送餐,他们还研发了送餐神车

来源:钱江晚报 2022-03-22 17:21:3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蓉 潘璐

有人说,这是史上最卷的“送餐天团”。

疫情封控管理之下,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300多位教职工变身“外卖小哥”,承担起分布在约100幢宿舍楼内、近3万名学生的一日三餐。

院士、教授、副教授、工程师……自3月12日起,他们穿上防护服,在科研和线上授课之余,为学生打餐、送餐。

私家车、三轮车、无人拖车、无人小巴……三天内,接连四款“送餐神器”在校园内相继投入使用,单车配送盒饭的数量少的有几十份,多的有1500份。

智能拖挂车送餐。

身为上海交大智能车实验室负责人,四天前,杨明又在朋友圈剧透了新的技术储备成果:连接三个拖斗的无人三轮车,运能直接进击到2500份盒饭。不过,这款无人物流车还在场地测试中,“疫情向好,希望用不上。”

3月20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通报闵行校区两轮核酸检测全员阴性。“我们这群送餐小哥们快要下岗了。”杨明说。

从私家车到小三轮,一日三餐准时送达

3月7日早晨,就读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童敏和往常一样,在上早课前去宿舍楼附近的教学超市,买了包子做早餐。此时,闵行区已经陆续出现无症状感染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3月9日凌晨,这家教学超市被封锁,同天校园实行只进不出措施。童敏原本打算去校内的其他超市采购些零食,在门口瞄了一眼,就被拥挤的人群劝退了,“想了想寝室里还有三箱面包,也能应付突发情况。”

接连而至的封楼消息让童敏一直悬着心。3月12日下午,全体宿舍楼封楼,实行一日三餐配送制度。

学生们领到的盒饭。

学生们领到的盒饭。

接下来,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们化身全副武装的大白给自己送餐,是童敏意想不到的事情。临时封校后,很多老师们都睡在办公室,同时还要准备线上课的教学内容。“其实我们也知道后勤人手不够了,但看到互助文档里的送餐者是老师们,还是又惊讶又感动。”童敏很感慨。

童敏的宿舍在一楼,每到送餐的时间点,她就会和室友们站在阳台上,和看不清面容的老师们挥手。老师们的交通工具也在不停变化,从最初的私家车,变成校友捐赠的小三轮。

送餐的老师。

除了紧急封楼的3月12日,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在饭点准时送到各个寝室楼下。“我们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两荤两素,每天菜式也不一样。”尽管这几天降温,但盒饭送到童敏手里时,还是热乎乎的。

“前几天第一餐饮大楼也紧急关闭了,学校当天通知说盒饭数量可能不够。但老师们在群里说,先保证我们的数量。”童敏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三天之内,四款“送餐神器”相继上线

杨明

杨明和同事们已在办公室睡了整整两周,有人睡在沙发上,有人睡在折叠床,也有人直接打地铺。其中,一些人是由于校园临时实施闭环管理而留下,更多的人则是逆行而来。

3月9日,闵行校区启动闭环管理。当时,杨明在校外开完会,他知道后立即赶回校园。杨明是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党委书记兼代理院长,“我必须回来,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随着上海疫情趋紧,三天后,校园防疫措施升级,学生们开始“足不出户”。根据学校决定,像杨明一样留在校园的教职工们统一加入后勤保障队伍,成为近3万名学生的“外卖小哥”。

3月12日傍晚,密西根学院的五位老师临时上岗,开始为四栋宿舍楼内的1033位学生送餐。下午5点半,意外却又一次降临,“我们学院原本指定从第二食堂取餐,可为了疫情防控,第二食堂临时关闭了。”杨明回忆说,第一次送餐就在犯愁去哪儿才能给学生们领到盒饭。

送餐的老师。

食堂加紧赶制的盒饭终于好了,杨明带着老师们一边帮忙打菜一边送盒饭。老师们开着私家车,来回跑了六七趟,最后一波学生收到晚餐时,都快8点半了。“有些学生收到饭时,菜都有点凉了。”杨明当时心里不是滋味。

私家车送餐。

为了给学生们送上一顿热饭,当晚,这群工科老师们就开始考虑新的送餐方案。次日一早,杨明找来一辆三轮车,将运能从私家车的一次几十份提升到400份;还有老师打起七座SUV的主意,根据后备厢和后座连成的区域空间,设计出容量最大的盒饭码放方式——一次装680份。

SUV送餐。

“三轮车要配合外卖箱使用才有优势,否则运力还是有限。”杨明想起自己实验室里的拖车,当天,他召集团队成员线上开会,这些工程师调配了近2小时,第三款“送餐神器”就拼装起来了。

三轮车送餐。

3月13日配送晚餐时,小车配加的多层拖挂投入使用,一次就能装下780份;3月14日,一辆无人小巴也在校园里亮相,运能达到一次1500份。短短三天内,送餐时间已从起初的3小时,逐渐缩短到40分钟。

目前,这些送餐无人车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无人驾驶,“采取的是遥控和手动模式,考虑到校园安全,限速在10公里/小时。”杨明解释说。

智能拖挂车送餐。

“这四款设备都在用。早餐,我们送成箱的牛奶和面包,午餐、晚餐送盒饭,形态不一样,使用的送餐设备也不同。”杨明补充说,“并不是装得越多就越有效率,还要考虑装卸效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加固定零部件,搭建风雨棚……在送餐路上,这群教授级的“外卖小哥”还在不断琢磨着环节优化。

智能小巴送餐。

提供效率的同时,还要保障防疫安全。前几天,上海气温攀升到接近30摄氏度,穿着防护服的他们行动笨拙,甚至看不清行人和学生的反应,“护目镜里全是汗。”

“从谁去食堂抢盒饭,到谁来码整齐?如何一趟运得多?……”3月15日,杨明在线上教授《控制导论》课程时,用了20分钟时间分享教职工志愿者们演绎的生动案例。而一旁的直播聊天框里,一句句“老师辛苦了”刷满屏幕。

同学们心里也有小小的计划。3月16日中午,两位老师载着满满当当的盒饭来到寝室楼下,童敏所在的30楼和对面32楼的窗户上,齐刷刷地冒出一排排小脑袋,“1——2——3——谢谢老师!”响亮的声音里,老师们戴着白手套比了个“耶”。

学生的感谢语。

学生的感谢语。

三改小三轮,图书馆文科老师也动上手

送餐的老师。

在上海交大“送餐天团”里,来自图书馆教师团队的队伍格外特别。队伍里有56岁的老馆长,也有刚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担负着把七百多份清真餐送到全校100多栋寝室楼里的任务。

上海交大图书馆党委书记姚奕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老师们平时待在教学区和图书馆,没怎么来过学生宿舍区,第一次开私家车送餐时还一头雾水。

“我们一路开着导航,有的路比较窄还开不上去。”姚奕说,老师们第一次当外卖员,走了不少弯路,花了一个半小时才送完。

为了应对各种复杂的地形,方便停放取餐,图书馆从校友捐赠的物资里,分配到了一辆三轮小货车。小三轮虽好,但是碰到下雨天就会打湿餐盒。

老师们虽然大多是文科生,动手能力可不弱。他们先尝试了雨衣和桌布等材料做遮挡。第一次效果不是很好,兜布不禁风吹。

于是,姚奕翻出了之前做活动时留下来的喷绘布和不锈钢钢管,给小三轮搭雨棚。这下小车虽然坚固又美观,但坐在驾驶座上的老师们在下雨天被淋成了落汤鸡。

图书馆文科老师改装的送餐三轮车。

小三轮随后经历了第三次改造,这次不仅做了加高防护,也延伸了雨棚的长度,可谓是校园里的最佳送餐神器。

这不仅是姚奕第一次尝试送“外卖”,也是他第一次驾驶电动三轮车。“物理和天文学院的教授还开课,教我们怎么开三轮,因为开快了容易翻车。”姚奕表示开三轮的感觉很“拉风”,但因为经验不足,推着没电的小三轮回办公室的感觉也很“酸爽”。

为了能分清100多幢宿舍楼各自的餐量,姚奕模仿外卖打单的模式,将地址和数量打印在纸上,裁成便签条,同时附上一句鼓励同学们的话,贴在盒饭上,“这样就一目了然,不会记混了。”在各种改进下,图书馆送餐团队的送餐时间,已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了四十五分钟。

鼓励同学们的话语。

每天五点多起床准备去食堂取餐,然后开三趟小车环校园送餐,并没有耽误老师们的日常工作。封校期间,图书馆团队上线了覆盖各个专业领域的视频图书馆,方便同学们线上学习。

以往“一座难求”的线下图书馆在这半个月里都是空荡荡的,但姚奕相信,不久之后,他就能重新见到那些熟悉的、求知的脸庞。“我们这群送餐小哥们快要下岗了。”杨明也这样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