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将广州打造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这意味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产管理中心(下称“理财和资管中心”)有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理财和资管中心建设对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有何影响?广州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有哪些机遇及挑战?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
补足广州金融产业发展拼图
南方日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枢纽和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目标,为什么广州需要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广州建成理财和资管中心对大湾区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丁安华:自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以来,广州市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发展金融产业的举措,包括成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以及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等。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作为广州市在金融“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补足了广州金融产业发展的拼图。
广州是大湾区核心枢纽城市,2021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467.9亿元,占GDP的比重仅有8.7%,这与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枢纽城市的地位不符。《广州金融“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9.5%。因此,为了尽快实现规划目标,广州亟须加快金融领域建设,打造理财和资管中心就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广州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可以从3个方面对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推动广州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机构更快发展。打造金融中心首先要有标志性的金融机构,广州要建成理财和资管中心,必然要全力打造旗舰型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机构。广州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有望得到政策扶持,获得更快的发展。
其次,促进形成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要有足够丰富的金融产品,来承接大湾区居民多层次的资产管理和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可以进一步丰富广州财富管理市场的固定收益产品种类,拓展权益类产品发行,同时加快在科创金融、碳金融、ESG投资等方面的产品创新。
第三,加快构建多元的财富管理生态体系。财富管理有很长的产业链,除了财富管理机构,还要有专业化、国际化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信息资讯等专业中介机构。因此,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可以推动广州形成主体多样、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财富管理生态体系。
助推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此次《方案》被认为是为广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从大湾区金融融合政策的延续发展和粤港澳金融融合发展进程来看,《方案》在系列政策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哪里?
丁安华:此次《方案》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枢纽、促进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全球范围来看,理财和资管中心通常是金融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广州市在金融“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这只是纲领性文件,还需要就具体的实施路径、细化目标等出台相应的细则。《方案》的出台代表着广州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广州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是实现粤港澳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大湾区资金循环与财富管理市场的融合。广州通过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可以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投资渠道多元化、金融理财产品丰富化,充分满足大湾区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同时有助于拓展人民币的跨境投资与应用场景。预计广州将可以有效承接港澳地区居民的部分财富管理资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大湾区内资金活跃度。
人口增长带来财富市场空间
南方日报:作为千年商都,广州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有哪些机遇及挑战?
丁安华:广州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有着较好的基础条件和机遇。
首先,人口聚集打开了财富市场的发展空间。2021年广州人口增长7.03万人,超过北京、上海,目前的常住人口接近1900万,而且广州对湾区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人口的增长带来财富的持续积累,因此广州的财富市场空间巨大,是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的重要基础。
其次,金融科技创新的机遇。广州具备一定的金融科技优势,据统计广州金融科技企业数量是杭州的1.33倍、南京的1.73倍、成都的1.94倍。通过建立资产管理、金融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将可以有效促进广州的理财和资管中心建设。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的合作机遇。广州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的顶层设计,在政策保障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很多创新方面可以探索先行先试。充分利用跨境理财通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落地,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大湾区内的金融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地互联互通。
与此同时,广州也面临几方面的挑战。
首先,资本市场参与度偏低。目前,广州的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偏低,大约200多家,仅排全国第七名,总市值约3.5万亿元,资本市场参与度和证券化水平整体偏弱。
其次,金融机构数量和实力有待提升。广州的持牌金融机构大约有300多家,大型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的总部机构设立于广州的较少,综合实力尚需提升。
第三,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目前来看,广州如何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是未来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所面临的挑战。
把握跨境理财市场机遇
南方日报:广州的方案中,提出“打造以跨境理财、风险管理和风投聚集地为特色的资管模式。”为什么《方案》强调以这三方面为特色?
丁安华:首先,广州可以充分享受到跨境理财的市场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于去年正式落地,广州可以将其作为挖掘财富管理市场潜力的重要方向。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达到2.44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7156笔,金额67376.44万元。广州可以充分把握跨境理财通等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契机,丰富理财产品种类,持续扩大理财规模。
其次,资管领域由于产品的复杂程度、参与主体多元,对风险管理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着力构建相适配的风险管理体系,比如,探索跨境理财创新的监管信息共享、监管沙盒测试、资金流动监测、风险联动处置等体制机制,强化财富管理机构执行相关信息披露、产品登记、纠纷解决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优化产品风险评级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体系等。
最后,广州现阶段的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扎实,具备打造大湾区科创风投之都的条件,鼓励和引导科创企业通过多元化、市场化的来源募集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搭建完备金融营商环境
南方日报:在《方案》中,提出“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的理财和资产管理集聚区”。这个思路对于广州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有何裨益?
丁安华:对于区域发展来说,应牢牢树立比较优势的理念。现阶段,广州国际金融城、黄埔港鱼珠片区、南沙明珠湾已成为广州经济金融发展的新支点,基础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因地制宜、分区分类、联动发展的思路将充分发挥3个片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利用好资源禀赋,分类打造重点细分产业。以上3个片区联结起来就形成广州资管走廊,可以在推动广州建设理财和资管中心的过程中形成合力。
南方日报:基于世界财富管理中心或资产管理中心形成的实践,你对广州打造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跨境理财和资产管理中心”有何建议?
丁安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既是金融行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需要政府的科学筹划和资源支持,搭建完备的金融营商环境,同时还要有一点品牌意识。伦敦金融城在这方面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伦敦金融城的市政管理机构是伦敦金融城集团,其具有公司和政府双重属性,突出地体现为“业界自治”模式,政府、市场能够协调地发挥“合力”,成为伦敦金融城长期以来始终保持旺盛的金融创新活力、金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伦敦金融城还特别注重品牌管理,伦敦金融城设有“市长”,其重要责任就是向世界宣传英国的金融服务。
借鉴伦敦金融城的经验,广州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之下,提出“广州金融城”的概念。这样的概念让人印象深刻,自带宣传效应,有利于提升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授权框架下,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比如,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一个议事决策平台,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性,也可以提升广州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记者黎华联)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