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打通12个数据源通道、16亿条数据采集量已在全国领先的沈阳企业征信平台通过人民银行备案审核,正式进入公示期。其自主研发的征信报告和征信评分等核心产品,已助力金融机构放贷超2000亿元,完成备案审核后,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成为全市金融提供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又一个新突破。
记者1月26日获悉,全市金融工作锚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任务,以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新质效,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资料图)
金融改革创新亮点频现
去年以来,全市主要金融指标实现平稳增长,金融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和骨干型税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777亿元,比年初增加1547亿元,同比增长8.0%。本外币存款余额20855亿元,比年初增加1480亿元,同比增长7.6%。截至去年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实现416.8亿元,同比增长3%,占GDP比重7.54%;金融业税收实现90.7亿元,占三产税收比重为26.8%,占全口径税收比重11.1%。
在全市金融业平稳运行的同时,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
沈阳企业征信平台初步建立起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金融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金融商贸开发区建成产业金融会客厅并投入运营,和平区获批辽宁省普惠金融示范区,浑南区首贷融资服务中心加速落地。
多个改革亮点在沈落地。在全省率先落地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高校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东北首个居家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被评为全国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
有效提升金融获得感
“去年在20万元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种了700亩水稻,收成不错,过了个丰收年!今年开春儿,准备继续大干一场!”新民市红旗乡九天地村水稻种植大户左庆洪说,银行主动上门办理低息贷款,当天就下款了。
这仅是沈阳市用好用足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提升服务实体能力、增强不同市场主体金融获得感的一个缩影。2022年,全市共计发放支农再贷款5.1亿元,发放支小再贷款13.1亿元,发放科技创新再贷款33.4亿元,投放金额均位居全省首位。帮扶1.2万户小微企业202.2亿元贷款实现延期还本付息,帮扶9.7万户小微企业获得34.6亿元信用贷款支持。
在应用推广政府性增信工具方面,2022年,创业担保贷款为67亿贷款贴息4901万元,服务2950家小微企业和5188人,其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金额是2021年同期的2.7倍,居全省首位。助保贷累计服务小微企业202家,拉动合作银行放贷超5亿元。
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持续健全。5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小微、“三农”企业提供担保11.43亿元,业务规模增长50%;担保企业309户,数量增长83%。
聚焦产业 聚焦普惠
金融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春风雨露。记者从市金融发展局获悉,2023年,全市金融工作将聚焦产业发展,深化特色金融。针对全市8条重点产业链、10个头部企业配套园区以及20个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全年新增产业链信贷投放100亿元;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围绕科技产业融资,建立健全涵盖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信用贷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授信审批“绿色通道”,力争科创企业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推动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业务部,建立健全绿色业务标准和统计制度,探索发展排污权抵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创新工具,力争全年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700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加大“棚担贷”“棚户贷”特色产品推广,开展“银行+保险”新型融资对接模式。
同时,聚焦普惠服务,加强平台建设。做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企业征信平台功能,最大限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水平,力争普惠贷款余额突破1100亿元。加快推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企业征信平台整合,积极对接辽宁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合力,放大服务效应,逐步打造立足沈阳、辐射辽宁和东北的服务小微数字金融新模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刘洋)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