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9月2日夜间,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由台风级加强为强台风级。当日21时8分,一只“海燕”从博鳌国家级机动气象观测基地展翅高飞,在“苏拉”“海葵”等多台风背景下,开展南海台风机动观测作业。这是机动气象观测业务试运行后,中国气象局首次针对南海台风开展基于大型无人机的有效机动观测业务,并与北斗导航平漂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中山大学号”科学考察船等多种探测手段形成多台风背景下的立体协同观测网。
9月2日21时8分,海燕号Ⅰ型高空大型无人机携带20枚下投探空仪起飞。到达既定区域后,自21时53分起,10枚探空仪在既定时间、地点陆续投放,一组组气象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指挥系统,数据产品通过机动观测指挥平台从海南省机动观测业务分中心传输至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探测中心”),并分发至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分析应用。
“此次无人机机动观测获取到多台风背景下的风、温、湿、压等大气基本要素廓线,累计2.2万余条有效观测数据。”探测中心基地室主任赵培涛表示,基于9公里分辨率南海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RAMS)模式同化预报试验结果显示,“海葵”更趋于偏西方向移动,登陆后风雨影响更显著,这为提高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准确率提供了数据支撑。
近日,中国气象局在广东开展北斗导航平漂探空监测台风“苏拉”“海葵”,同时利用广东河源、清远垂直观测站云雷达、风廓线雷达及微波辐射计开展台风外围云系、垂直风场精细化观测,获取云高、云量及云垂直动力结构、风场精细化演变观测结果。“中山大学号”海洋科考船在海南三亚外海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通量观测系统等,开展台风背景下海面气象和海气通量要素观测,为研判台风发展趋势提供有效观测数据。结合此次南海台风机动观测作业,中国气象局正借助多种探测手段进一步打造多要素、多角度、多方位的机动观测业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机动高效、协同融合、科学布局的智控机动观测网络。
9月3日0时4分,“海燕”归巢,2023年南海台风观测业务首飞顺利完成。未来,它还将持续发挥机动观测对台风监测预报服务的效益。
(作者:刘倩 安涛 孙夏 责任编辑:闫泓)
热图推荐
公司弄一个企业收款码
杭埠镇:“送戏下乡”到家门 文化惠民暖人心
创新展陈、丰富体验,沉浸式展览——科技点亮“趣”
免费联动活动上线 《消逝的光芒2》推出捆绑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