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多样的数据正在不断的积累和分析中赋能社会发展,信息技术迭代衍生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
1999年,北京基于整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数字北京”;北京奥运会上,一批数字技术应用彰显了“数字奥运”魅力;2012年,北京正式布局建设智慧城市;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下,北京在两年前率先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数字北京”也因此有了更丰富、更前沿的内涵。
近年来北京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过40%,位列全国第一,“数字”的力量正深刻影响着这座城市:千年古都因智慧城市建设而变得更加“聪明”,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的涌现改变市民生活,也引发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全新的数字贸易让数据变成资产流动起来……每一个典型场景里,都蕴藏着“数字北京”的无穷力量。
(相关资料图)
场景1:无人驾驶之城
先行先试培育未来标杆产业
驾车从大羊坊桥驶出五环路,越往亦庄深处走,就会看到越多头顶着毫米波雷达等各种高清摄像头的自动驾驶测试车。
这里是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形象地说,这里正在成为一座“无人驾驶之城”——手机一键叫来“无人驾驶出租车”,一日三餐搭乘着无人零售车直接送到产业园区,无人配送车成为快递小哥的“帮手”,无人巡逻车、环卫车服务城市运行保障,自动驾驶卡车支持干线物流运输,无人驾驶小巴、无人接驳车也陆续上路……
自动驾驶汽车仿佛一夜之间成为路上“常客”。但在两年多前,自动驾驶车辆还只能跑在测试场和封闭园区里。除了技术成熟度、市民接受度外,政策、基础设施、配套措施等软硬件环境上的“障碍”也亟待扫清。
有人将数字经济的内涵归纳为“四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在数字产业方面,北京有积蓄了几十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软实力”,也布局了有竞争优势的前沿产业。在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中,自动驾驶正是其中六大未来标杆产业之一。
去年12月30日,对自动驾驶创新力量小马智行公司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经过两年多的公开道路测试,该公司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获准进行“车外远程测试”,车内终于不必配备安全员了。
看似简单的变化,却历经了多个阶段的严苛考验。从测试场驶入公开道路后,自动驾驶车辆先要经过“有人”测试阶段。2021年10月,北京正式开放无人化测试场景,但也要经历“副驾有人”“前排无人,后排有人”“车外远程测试”三个阶段。
“‘车外远程测试’的道路测试许可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关键政策节点,为今后‘无人化’的商业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过去两年,北京相继开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和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如今,伴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和政策落地,各方都期待着“整车无人”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像网约车一样正式运营,将整个产业推入盈利的良性循环。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必须在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全新的、更高层级的数字经济先行先试政策正在谋划中,将支持更多像自动驾驶这样的新兴产业在北京迎来更大的突破。”市经信局总工程师仝海威说,北京也专门成立了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专班,加强对全市数字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并建立了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政策清单、任务清单,梳理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资金、人才等配套政策建设。
场景2:黑灯工厂
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
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能为传统产业带来什么?小米的黑灯工厂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比传统工厂效率提升了60%。
如果说“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石,那么“产业数字化”则是技术赋能的革命性场景。之所以称之为“革命性”,是因为数字经济给传统产业、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以一款小米智能手机为例,几厘米见方的手机主板上密密麻麻贴满1500多枚元器件。依靠手工几乎不可能完成,但贴片机40秒就能完成一块主板的装配;随后的测试环节同样高度自动化,车间里与20位工人相伴的,是200多台智能化设备。
作为目前国内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之一,小米亦庄工厂具备年产百万台智能手机的能力,得以让手机“秒速”下线;即将在今年建成的昌平工厂产能将提高到1000万台。
汽车制造是工业的“王冠”,汽车发动机制造则是“王冠上的明珠”。其关键在发动机的精密。
福田康明斯工厂里,温度、湿度、洁净度可智能控制自动调节,确保不影响发动机生产;全自动的AGV小车按照预设的路线,将几百公斤的发动机缸体精准送达,不需要人工介入。这座工厂的机械加工车间,自动化率已经超过90%。
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北京制造业正积极拥抱转型。目前,北京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数量全国第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仝海威说,自2021年启动实施“新智造100”工程以来,累计支持94个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打造智能工厂36个、数字化车间47个。按照计划,到2023年年底,本市将力争打造10家世界顶级智慧工厂、100家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动1000家企业升级;到2025年,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全覆盖,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万亿元。
场景3:“京通”小程序
数据跑起来市民少跑腿
孩子出生后,办理出生证明曾是困扰很多新生儿父母的“第一件事”。
线下办理需要提供新生儿父母身份证原件、复印件,还要填写相关登记表。新生儿母亲不能亲自办理,就得提供《授权委托书》。而且线下办理大多只能在工作日,需要现场排队并等待人工核验。如果材料不全,就得再跑一趟。
而现在,只需要在“京通”小程序上完成人脸识别身份验证,核对新生儿信息、上传有效证件,就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完成申领。“信息精准有效的同时,市民不必再跑腿。”北京市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线上办理时新生儿父母可自由选择时间,分娩机构审核信息频率更快,即时取件快递到家,不论身处北京还是外地均无需再往返医院。
市民零跑腿的背后是数据在跑路。除了办理环节依靠跨部门的数据对接,使用出生医学证明作为办事材料的各相关部门也会陆续采取核验电子证照以及数据共享等方式,优化办事流程和服务措施。
数字经济正加速赋能政务服务,市民和企业办事更方便。
“京通”小程序脱胎于“北京通” APP,是市政府打造的面向社会的统一城市综合服务入口。2022年12月20日,“京通”小程序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累计接入574项服务,形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出行等16个服务主题,打造了健康服务、残疾人服务、企业服务等服务专区,打通线上线下办事场景。
在信息安全方面,市民和企业办事的整个流程都借助区块链技术,不可更改,可以追溯,并同步显示在办事人的手机上,保护办事市民和企业权益。
“未来将提供场景化服务,比如将‘出生’这一个场景下的各种服务集成在一起。”市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京通”将聚焦公众办事需求,大力推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实现全程网办,探索京津冀跨省通办,接入更多如“出生一件事”“就业一件事”等“一件事”服务,打造个人码、民生卡等功能,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掌上服务。
场景4:“回天大脑”
数字化治理让城市更“聪明”
周一早高峰,天通苑进城的车流涌入立汤路。由北向南的道路“压力山大”,多个路口在地图软件上“堵”成红色。
这时候,5个路口红绿灯灯杆上的物联感知设备发现这一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回天大脑”。“大脑”迅速决断,优化调整红绿灯时长,延长由北向南方向的绿灯时间,让车流及时疏散。整个过程几秒钟自动完成,无需人为操作。
这是如何实现的?原来,“回天大脑”的智能边缘计算盒子,通过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可实现车辆排队长度自动识别,自动调控红绿灯时长,从而缓解交通拥堵。目前,试点路段单个红灯等待时间平均减少10%以上,帮助居民实现“少堵十分钟”。
帮助“大脑”决策的红绿灯数据,来自市交管局的大数据平台。当市级数据“下沉”到基层,能有效推动解决一个街区的治理难题。
其实数据历来就有,但此前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手里。“涉及社会治理领域的数据多且杂,需要汇总、打通并下沉到基层。”昌平区“回天大脑”相关负责人解释,过去基层很难拿到市、区级数据,但多部门携手支撑的“回天大脑”,贯通了“市、区、街、居”四级数据共享渠道。
掌握大数据的“城市大脑”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以回天地区为例,接诉即办在综合治理平台上实现了案件落图,可以直观地查看案件分类分布,及时指派任务,系统支持一键转入吹哨报到;社区现有监控信息接入区政务云的视频AI分析平台,可实时监控车辆占用消防通道的违法行为;新增高空抛物监控摄像头,实现对高空抛物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告警,留存的视频图像用于行为指证;居民预约社区共享车位,车辆导航至车位后,通过手机可以控制智能车位落锁,激活小区内的闲置车位……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丰富基层治理手段,‘回天大脑’1.0已经建成,正在筹备2.0阶段,将集中打磨场景,努力建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成长的城市大脑。”相关负责人说。
场景5: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
“沉睡”数据变资产
铁路、民航、高速公路、水运、地铁……每一天,这些交通方式都产生大量数据。过去,这些数据只能在各自的部门和公司“沉睡”。
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沉睡的数据在这里“复活”。去年8月,国内民航、地铁等领域的多家单位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签约,携手打造全国首个交通社会数据专区。
专区汇聚了全国范围内的铁路、航空、高速、水运和市内交通等交通出行数据,并打造专门的数据接口,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开发数据应用服务。
“企业有利用这些数据的需求,可以接入这些接口进行认证,全程也都是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完成。”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首席专家郎佩佩举例,北京基于此打造了国内首个覆盖海陆空的全立体空间城际出行数据产品——“认我行”,接入接口认证后,可用于财务报销、延误险、离岛免税等,实现交通运输数据融合交互。
如同一个精密设备出炉,数据产品的背后也要经历复杂的流程和尖端的技术。“依托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可以实现铁路、航空、公路等交通数据的融合,支撑专区从数据接入、数据治理、确权处理、数据融合到数据安全交易的全过程,更好地为需求方提供服务,在数据登记、访问、分析、计算、交易过程中,将完整操作过程上链存储,保障数据交易可追溯、内容防篡改、主权可确认、利益可分配,实现交通数据要素市场化。”郎佩佩说。
作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六大标杆工程之一,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定位建设国内领先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和国际重要的数据跨境流通枢纽。目前,正在推进交通、气象、能源、金融、文化、通信六大行业社会数据专区建设,并在探索人工智能、工业、农业等数据专区建设。
“涵盖数据运营商、服务商、第三方中介机构于一体的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圈正在形成,推动建设引领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北京样板’。”仝海威说,大数据交易中,还将发展数据运营商、服务商、经纪商,培育数据托管、技术支持、法律事务、资产评估、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落地国内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和数据资产评估试点,编制整套数据交易规则体系并立项数据交易团体标准……截至2022年年底,北数所实现引入交易主体388家,引入数据产品1487项,累计实现数据交易登记备案规模6.1亿元、交易合约3912项、数据调用27.58亿条。
本市还将重点培育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信创、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3.0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农业、制造业、建筑、能源、金融、医疗、教育、流通等产业领域互联网发展。本版摄影 和冠欣摄
专家观点
在数字化进程中,北京是创新引领者、产业先行者
毕娟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在我国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进程中,一直担当着创新引领者、产业先行者的重要角色。
北京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诸多优势。北京已经跻身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中排名第三,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位居第三位。2022年,北京市R&D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稳居全国第一。
北京数字创新资源集聚,数字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近年来在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进步,有力支撑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同时,北京5G网实现五环内全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和典型场景精准覆盖,由一网、一图、一云、一码、一感、一库、一算以及大数据平台构建的“七通一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经济政策保障方面,北京出台了《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地方数字经济立法为统领,以政策开放、标准创制为支撑,以多个垂直领域示范为目标的“1+3+N”制度框架体系初步构建,将有力护航数字经济的大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热图推荐
铜器怎么清洗光亮 铜器用什么油保养?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