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赵珍
京畿地区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都城建设、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长期备受学界关注与重视,成果颇多。本书专注于从清代京畿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角度展开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缺水和水质较差在明清时期既已凸显,为此,清廷在沿用前朝已有水利体系的同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开辟水源,创建了较为完备的系统,包括水的分配管理机制的形成、水的分层利用的多样化等,可资借鉴。
第二,由水资源利用的占地、占房、占林等引发的水利移民等问题,水资源的社会分配上的城郊用水、内外城用水、农田和园林用水等一系列的矛盾与纠纷的处理协调,对今天北京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也有参考价值。
第三,立足于水环境与人类社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京城普通民众生活用水问题,如从事卖水业者的生存状态、市民用水观念和饮水卫生等,是从环境史的视角对个体民众生活的关注。总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当水环境问题危及北京社会稳定,进而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时,重新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其研究的迫切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摆脱以往仅从水利史角度来概括北京水环境利用的状况,而是结合区域断代的水生态特点,注重个案分析,探讨北京水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关系,以西山泉湖、北运河、永定河以及都城中心几大板块架构主体,找出了清代京畿地区缺水、解决用水、水利用系统工程变迁的动因等多项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这里水环境的自身规律、各项引水工程的变化及特征,应该说,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基于以上思路和技术路径,本书在具体操作处理过程中,遵循和呈现了以下基本观点:第一,清代京畿地区水体变化较大,包括水质问题与缺水常态等局面的形成,不仅仅是兴建水利工程、城镇发展、人口增加、用水需求多样化等社会问题所致,也与清代以前对一些水源的利用过度以及由此引起气候、水文特征的变化有关。当然,水与社会之间,在大多数时候不单表现为互动关系,也可能或共振或延时,具有复杂的结构关系。值得重视的是,有清一代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兴建水资源利用的各类各项工程,表明水资源存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已经凸显。
第二,清代水利工程的不断兴修维护,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因而,在考察中,本书围绕各项用水工程而展开的人类行为的史实与实证研究,是反映京畿地区水环境变化的重心。也由于水的重要,因其而派生的各种社会功能凸显。具体体现在清廷不断调控的政治性、以水为生的经济性、为解除旱情而建庙祈祷的宗教性等方面。还有水资源利用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问题,包括因水而起的诸如经济活动与制约、社会制度与措施制定及实施的利弊选择、自然灾害与应对赈济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因为是王畿之地,京城水的分配又是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不同阶层、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使用。由是,水又成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标的,从某种程度而言,是构成京畿社会网的主线。
本书力求对前人的研究有所突破和推进。具体来说,考察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代京畿水体系统;各项水利工程与社会治理;用水工程治理中的自然与社会;京畿水资源的利用与调控;水资源存量与京城人口;以清代京畿水资源利用中最具典型性的北运河、永定河为主轴,展示清人对水资源利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认知程度,以及在水资源利用中所实施的趋利避害之举,包括因此所关联的社会运转与调控能力。
从学术传承的视角而言,本书既吸收传承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精华,又不失时机地传播现代学科发展中的新理念与新思想;从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而言,对历史上人类的水利经验既有吸收也有传承,尤其是昆明湖等一些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水体,其本身所涵盖的自创建至发展过程中的恢复力理论等研究,也是本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新尝试,是本书对客观历史现象在学理层面的回答。(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专家)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