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正越来越长寿。2012年,北京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1.35岁。近日,《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全文正式发布,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82.47岁。十年间,北京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增长了1.12岁,百岁老人数从544人增至1417人。
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致力于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老年人更有幸福感。
(资料图片)
完善“15分钟服务圈”服务养老
今年7月,北京全面取消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消费限制。长期困扰失能老年人家庭的补贴消费难、商品种类少等痛点从此不复存在。8月,新修订的《北京市老年人能力评估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印发,对评估工作进行规范,进一步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始终将老龄事业作为重要民生内容。从顶层设计上,各项政策结合北京实际,一步一个脚印。2015年,北京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居家社区养老地方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立法形式确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的社会合作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去年,《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出台,进一步提出完善“15分钟服务圈”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机构将服务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区,让服务触手可及。
十年来,北京制定出台涉老惠老政策100余项,形成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基础,以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为主要支撑,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老龄政策体系。
30次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老年人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养老钱”。今年,北京连续第30次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2012年的每月人均450元增加到887元,增长了97%;福利养老金从2012年的每月人均277.5元增加到802元,增长189%。账户上的变化,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越来越踏实。
为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共享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北京针对“三失一高一独”等重点老年群体,出台了养老服务补贴津贴。仅2021年,全年就累计向困难、失能、高龄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津贴27.39亿元,月均发放87.14万人次。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北京统筹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十年间,全市建成运营养老机构从400家增长至579家;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从无到有,将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周边。
健康服务方面,北京持续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并加强医养结合工作。到2021年底,全市已有472家医疗机构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率达到81.2%。全市医养结合机构205家,医养结合床位数6.15万张,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养老有了更多保障,健康长寿不再是奢望。根据最新统计,北京市户籍人口中的百岁老人数从2012年的544人,攀升到了目前的1417人。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2.47岁,比2012年提高了1.12岁。
全社会对老年人更加“友好”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北京的基本市情。如今,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北京,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面对这一问题更加从容。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北京提出了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北京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让“住”和“行”对老人更加友好。到2021年底,全市累计确认1066个小区列入改造项目,累计开工665个小区,完工295个小区。全市累计加装电梯2261部,加装电梯速度、效果和质量处在全国前列。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中,北京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0.6万个,全市无障碍环境规范性、适用性、系统性水平显著提升。北京还配备无障碍公交车1.2万辆,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率达到80%以上。
在智能应用、公共服务、人文环境等方面,北京出台“友好九条”,提出了营造老年友好环境的具体目标。例如,“友好九条”明确提出,人行横道信号灯绿灯时长设定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实际,保证老年人安全通过。
未来,北京将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包容老年人的氛围,促进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让老年人有更好的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机会,享有健康和尊严的老年生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