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出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首页 > 原创 > 最观点 > 正文

安徽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出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来源:中安在线 2022-07-28 14:19:00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7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在合肥开幕,会议听取了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省粮安办主任侯锋平受省政府委托作的关于全省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

记者从报告中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抓实粮食生产、收购、储备、流通等各个环节,整体推进粮食安全工作,呈现出粮食稳产增产、流通有序、质量安全、供给充足的良好局面。我省粮食产量常年居全国第4位,连续五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以占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耕地总量保持稳定 收储调控能力增强

根据报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安徽全省耕地面积8320.35万亩(水田、水浇地、旱地面积分别占比48.56%、4.09%、47.35%),位列全国第8,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上升1个位次。

收储调控能力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仓容709.6亿斤,收购备案企业2815个,粮食仓容与粮食生产、流通相匹配,常年收购量440亿斤左右;落实省市县三级政府储备粮50.48亿斤,粮食监测和应急供应网络完善,经受住了抗疫、战汛、救灾的实战检验。

政策资金保障有力,201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我省一直是优秀等次且位次靠前;2018年、2020年,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19年、2021年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彰;2021年,耕地保护工作受国务院表彰,奖励用地计划指标2000亩。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我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显著增强抗灾稳产能力。2021年起,将亩均投入标准提高至2250元。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51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

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强省建设、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具体行动。选任科技特派员10986名,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小麦单产最高记录首次突破900公斤。开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特色农机研制补短板、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农业“标准地”改革、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等具体行动。小麦、水稻和玉米均已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农机总动力超6900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每年制作并公开发布种植电子地图。2021年选择10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场)推广优质专用粮食标准化种植,共落实优质专用小麦、水稻2682万亩、2380万亩,分别占其播种面积62.8%、63.0%,“十三五”期间带动农民增收320亿元以上。

推进种业振兴。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奋力打造种业强省。统筹推进农作物等种质资源普查,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703份,完成入库资源5370份、入库量居全国第一。推进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启动大豆、花生、青贮玉米等作物新品种研发攻关。支持合肥建设“种业之都”,打造种粮一体化互联网示范平台。全省现有国家级制种大县1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4个,连续四年成为全国水稻种子出口第一大省。

重农抓粮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

我省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今年全省继续稳定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及时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资金85.6亿元。为应对农资价格上涨形势,保障种粮合理收益,拨付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8亿元。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农机购置补贴品目。

支持粮油大县发展。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07亿元,奖励金额逐年增加,2022年达37亿元,支持57个常规产粮大县、12个超级产粮大县,有力充实了产粮、产油大县县级财力,保障了粮食、油料、种业生产和产业发展。

发展农业保险。中央财政补贴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3大类14个标的21个险种全部纳入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各级财政补贴80%。支持在全省产粮大县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省级以上财政补贴70%。2020年以来,我省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18亿元,各级财政补贴88亿元,为3365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908亿元。

粮食收储建管能力不断提升

我省提升粮食流通设施水平。“十三五”期间,坚持拆小建大、拆旧建新,引导“老小散旧”库点有序淘汰,新建和改造粮食仓容400.4亿斤。2020年以来,新建仓容42.2亿斤,全省现有粮食仓容1135.4亿斤(高大平房仓占4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仓容709.6亿斤(高大平房仓占58%)。全省在沿江、沿淮及京沪铁路、京九铁路、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了一批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全省拥有散粮中转功能的立筒仓、浅圆仓46.2亿斤,粮食铁路专用线总长度20公里,粮食专用码头吨位0.426亿斤,物流接发能力不断提升,切实满足粮食收储调控需要。开展绿色仓储行动。推广应用储粮新技术,经过多年建设积累,全省实现环流熏蒸、电子粮情测控、机械通风、气调和低温准低温储粮的仓容占比分别达70.4%、71.1%、91.2%、13.3%。

推进“智慧皖粮”建设。坚持以信息化赋能粮食购销领域监管现代化,涉粮信息数据的获取与归集,已覆盖全省1061个收储库点及部分龙头加工企业和应急企业,2252个最低收购价粮食委托收储库点使用“一卡通”,基本达到“业务全留痕、现场全看清、库存全知晓”,最大限度堵塞管理漏洞。

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有序

我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支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提高。2018—2021年,全省累计收购粮食1298亿斤,其中启动最低价收购9次,累计收购政策性粮食317.2亿斤。目前,全省夏粮收购已收大半,小麦质量较好、价格高、收购进度快,收购市场平稳有序。三等小麦市场平均价格1.51元/斤,较上年同期增加0.32元/斤。截至7月15日,小麦全社会收购量121.84亿斤,同比增加35.3亿斤。建立10亿元规模市场化收购信用保证基金,已支持244户粮食收购企业。

增强粮食调控能力。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储备,超额落实国家下达政府储备计划(44亿斤),实际储备达50.48亿斤。建立省级储备粮动态调整机制,综合人口基数、消费变化等情况,省委、省政府明确在国家计划储备的基础上,再增加20亿斤,实现城乡常住人口粮食储备保障全覆盖。

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全省建有287个省级、73个国家级粮油价格监测点,实时监测粮油市场信息;明确粮油应急加工企业361家,日加工原粮能力2.48亿斤,能保障全省居民3天消费需求;布设应急供应网点1719家、配送中心102家,实现城乡全覆盖;合肥及各设区市均建立成品粮油储备,分别满足城区人口15天、7天消费需求。

下一步,我省将切实扛稳粮食生产大省的政治责任,完善重点工作举措,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记者 汪乔)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