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期间,在3个赛区经历大风、骤雪、降温等天气的情况下,气象服务团队以精细的技术和服务,全力保障赛事举办。
2月10日上午,气象预报明确: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将于13日5时开始降雪,8—14时是降雪最强时段。根据这一预报,工作人员及时到达现场清理积雪,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官方训练得以按时进行。15日,气象预报16日18时30分后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温度将低于零下20摄氏度,因此原定于16日17时至20时20分举行的越野滑雪女子和男子团体短距离(传统项目)资格赛和决赛调整赛程,避开了不适合比赛的低温天气。
精细预报的背后,是气象人员5年来对各场馆、各站点温度规律的总结。
为了确保冬奥会顺利举办,3个赛区建成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加上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法,将这张观天“网”不断织密,有效支撑了冬奥气象预报服务团队提前24小时开展精细气象决策服务和外围保障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还构建起冬奥智能化气象服务体系,通过官方网站、APP等多种渠道,面向交通、观赛、应急救援等发布多种形式的专项气象服务和数据产品。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中国气象局领导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国家级业务单位、相关省级气象部门高频次联动,气象服务保障团队与赛事主办方、国际雪联、场馆运维团队等密切配合,与科研院所、高校、相关滑雪行业企业合作科研攻关,形成合力。目前,我国“科技冬奥”项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今后将持续发挥效益,可为国际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经验。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