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晚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铺满全场的LED地面屏幕显示交互技术震撼全场。
在《雪花》环节,小演员们双手举着“和平鸽”,随着脚步的移动,脚下“盛开”一朵朵晶莹洁白的雪花。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院长童雷介绍,在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场地上,对将近700个演员,进行实时捕捉和实时效果的跟踪和呈现,在大规模文艺演出的开闭幕式场合采用这样的尝试,还是世界首创。
实时交互创意来源于冰面倒影
新京报:地面屏幕如何实现“如影随形”效果?
童雷:地面LED特效“如影随形”的秘诀包含两部分技术。
首先,基于人工智能的运动分析实时捕捉技术,通过视频摄像机识别出演员,将信息传递给下一系统。第二个系统则由北京电影学院负责,通过实时交互引擎获取信息,按照导演的美术创意需求,生成需要的效果,无延时地呈现在演员脚下。在观众看来就实现了脚下特效“如影随形”的效果。
新京报:这一创意的来源是什么?
童雷:半年前,张艺谋导演有个初步的想法:能不能在地屏上实现冰面倒影的效果?我们接到需求后做了很多论证研究,从冰面倒影的物理性出发初步实现这一效果,但那时的算法比较初级,有一定延时,能承载的演员数量也有限。
在导演创意过程中,我们发现可能还有更多效果需求,于是做出了流光溢彩、极光、推散雪花、推散云雾等十几种效果,把方案给导演,由他根据整体设计选择相应效果。这个过程中有非常多的磨合,不仅是科技的考量,而且是将科技作为手段展现艺术的形式。
这样的效果不是靠先期制作或精准排练就能实现的,完全依赖技术手段配合。演员可以任意自由发挥,发挥过程会影响显示效果,显示效果也会助推演员表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互动。这种互动恰恰体现了自然浪漫的情调,也非常符合导演的创意初衷。
无数次完善修正尽可能满足创意需求
新京报:实时捕捉和交互显示的技术难点在哪?
童雷:地面屏幕面积大、承载演员数量多、要求无延时的实时捕捉交互,这些技术背后本身就需要非常强大的算力和引擎支撑。
这些技术在各自领域可能已经运用非常成熟,例如捕捉技术用在运动员动作捕捉分析、实时渲染在大型游戏里用得比较多,而我们这次的创意恰恰是把两个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从捕捉到识别到呈现渲染一条龙的链路,保证效果完美呈现。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技术,实现不同于传统的美术创意呈现,体现交互特性。目前的呈现经历了几个月时间的完善修正。比如为了适合转播的需求,地面屏幕雪花的颜色,都经历了好几个版本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在过程中发生了无数次。
新京报:张艺谋导演对创意实现的要求非常高,其间你们经历了怎样的磨合?
童雷:艺术创作领域的主观性非常强,永远没有完美一说。我们只能尽可能发挥想象,把好的创意尽可能多地交给导演。这个过程中反馈修改意见是必然的,恰恰是不断交流修改才能达到臻于完美的效果。
每次彩排结束后,导演会针对每个节目提建议。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在会上没有针对我们负责的环节提出建议和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实现导演的创意,尽可能地打动观众。
参与两届奥运会,曾负责2008年焰火燃放
新京报:你也参与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那时负责什么工作?两届奥运会感受有何不同?
童雷:2008年我负责的是奥运会开幕式的烟火控制,跟蔡国强配合。
2008年“鸟巢”内外焰火燃放由五六家单位联合完成,每家单位控制方式和控制指令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一个总控中心协调各家,跟场内演出、音乐和时间点准确配合,将误差控制在一两帧之内。按照这一需求,那年我做了一套烟火控制系统,协调各家焰火系统精准燃放。
2008年,我还是个年轻小伙,一晃14年过去了,技术和表达方式都在进步。这次冬奥会跟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不同,对现场技术的需求,也是要求越来越高,在现有基础上,我们也要做得比2008年更好。
新京报:北京电影学院很多师生参与到冬奥会中,他们主要在哪些岗位?
童雷:近200位学生担任引导员、开闭幕式演员;我所在的实时特效团队有8位师生;场内还有一支负责开闭幕式纪录片拍摄团队,大概有八九个人也来自电影学院;媒体中心有做技术支持保障的师生。
我们所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实现导演的创意,尽可能地打动观众。
——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院长童雷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