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时间抚平伤痕,灾难变成历史。但当时的救援故事,仍然历历在目。灾后救援中,一些先进设备的使用,让人们对科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资料图片)
一晃,15年过去了,今天的孩子们又能在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到什么呢?杭州市澎博小学近日开展了防震减灾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意犹未尽。
5月9日10点整,广播室的灾害警报声响彻校园,全体师生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就近躲藏到桌子底下。
接着,各班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第一时间指导学生模拟受灾后的情况,用书包、头盔、饭盒等保护自己头部。各年段负责人及各楼层负责老师及时到岗,协助学生撤离到指定集结区域,整个疏散过程紧张、快速、有序。
科学组的郑慧芳老师以其专业的视角,向全体师生普及了地震的知识,以及避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还给大家带来了地震救援最前沿的见闻,让在场的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六年级的学生们对地震救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研究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更好地防震减灾,并组织了一场以“科技防治地震,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科技防治地震分享会。
会上同学们分小组搜集科技给地震防治、救援等带来益处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展示课件。采用演讲、实物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带来了各种地救援中的科学技术。不仅有从古至今的“防震利器”的介绍,如热成像化学传感器,阻尼器,无人机,蛇眼生命探测仪等;还有在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下逐渐完善和成型的地震监测网络系统,以及我国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参与分享会的同学都大开眼界。
分享会的高潮是由浙江公羊队救援教官郭华俊老师带来的。郭老师曾参与2008汶川、2013年雅安、2014年鲁甸、景谷、2017年九寨沟等多次国内大型地震救援行动。应急救援经验丰富,近年来也积极推动防灾减灾普及教育,他先纠正了许多对于防震救灾的认知的偏差,希望同学们能理性对待地震救援,还讲述了救援队经历过的各种真实案例。
他告诉同学们,高科技不仅是看上去很美的机器,还有各种其貌不扬的绳索,担架,甚至一个搭扣,里面都体现着人体工程学、力学等科学知识,科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接着,又和他的队友们现场演示了各种防震救灾中实用的仪器和工具的用法,现场师生都佩服得五体投地。部分同学还现场体验了一把如何用担架救援在地震中困在狭窄缝隙里的人。
热烈的分享会,在同学们的依依不舍中结束了,但科技的种子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埋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图推荐
铜器怎么清洗光亮 铜器用什么油保养?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