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新:87岁老作家捐300万设立基金,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出炉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当前最新:87岁老作家捐300万设立基金,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出炉

来源:钱江晚报 2023-04-14 15:12:31

两年前的4月,年愈八旬的作家汪浙成先生将上万册藏书捐赠给家乡奉化,并在奉化图书馆复刻了一间“汪浙成书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年前的4月,他捐出自住房售房款中的300万元,开启每年一度的“汪浙成阅读之星”评选,激励那些热爱阅读、善于阅读并为推广全民阅读做出贡献的爱书之人。

2023年的4月14日,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颁奖典礼在奉化城市文化中心举办,五位读者——朱宝华、庄向娟、周国平、陈伟军、赵容华接过这份荣誉,也接过一份阅读推广的责任。

“不知道最终评出来的这5位同道到底有什么样的阅读故事。”在评选过程中接受采访的汪浙成曾说出自己的好奇。4月14日这天,87岁的汪浙成见到了“这5位同道”,并分享了彼此的阅读故事。

读书与写书,是汪浙成一生从事的事业,所以,在对家乡各种各样的回馈方式中,他选择了以阅读为桥。

1

“汪浙成书房”“汪浙成阅读之星”——这两个关键词背后的故事,要从两年前的春天讲起。

2021年4月30日,奉化图书馆的“汪浙成书房”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在书房开放前一天下午,汪浙成和他的爱人楼奕林,从杭州赶到宁波,提早去书房看了一圈。此时,由两辆大卡车从杭州运抵宁波的万册图书、手稿,家具,收藏品,以及友人赠予的珍贵书画,已经布置完毕。

那天,他在书桌前坐下,习惯性地拉一拉抽屉,里面还留下一把他使用过很多年的小小的银色老式水果刀;茶几上的漆器茶具实在精美,原来,那是上世纪80年代,汪浙成从内蒙古调回浙江时,友人所赠的纪念之物;而无数名家签名书,背后是汪浙成与艾青、巴金等文学大家的交集,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闪光的片段。

汪浙成提前一天到奉化刊书房的布置情况这间书房,具备了一般家庭书房的功能,但它最大的不同,是摆放了数张书桌,那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准备的。

汪浙成希望这些书能“活动”起来,为奉化的文化发展实实在在地做一点贡献。

捐书的念头,藏汪浙成的心头其实已经很久了。

17岁就离开奉化,去北京大学求学的他,与家乡的山川草木,除却少年时代有无数亲密无间的接触,其余时间,聚少离多。大学毕业后,他到了第二故乡内蒙古工作,直到1986年才调回浙江。

但是,这样的“离别”,不妨碍汪浙成对故乡情感的愈加深厚,也不妨碍家乡对这位游子无时无刻的照拂。

一段往事一直印刻在汪浙成的记忆中:2007年初,他的女儿在北京治病,医药费发生了问题,奉化各界在第一时间伸出了热情的援手,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这件事情之后,汪浙成一直在想——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家乡致以感谢。

作为一名作家,他写过一些反映奉化新面貌的作品,但他觉得,这些文章虽然对外界了解奉化起到一定作用,但仍然不够。就是那段时间,汪浙成感受到国家对于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的信号和举措,他想趁着这样的“东风”,把家里的藏书捐给家乡,让那些照亮了自己的书,进而照亮更多的人。

2

汪浙成直言自己小时候并不爱读书,后来,因为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他在苦闷和彷徨当中,打开了书的世界。

诗人艾青是对汪浙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位作家。至今,他依旧记得第一次读到艾青那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所受到的震撼。

“艾青的诗中,那些对光明和进步的追求,以及流动的、淡淡的哀愁深深地吸引了我。”单单从报纸上读艾青,汪浙成显然不满足。随后,他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艾青诗选》,诗选上有一张他特别喜欢的艾青照片,他还把一些有共鸣的句子抄在一个线缝的本子上。

汪浙成不光喜欢艾青的诗,还喜欢艾青这位诗人,以及艾青这个名字。

在他看来,艾青之艾,是浙江大地最先绿起来的植物,又有入药、驱蚊等功能,恰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而艾青这两个字,读起来的韵律与书写的结构都传递出令人十分舒适的感觉。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艾青能冲破家庭的影响,用自己的努力为民族和国家做出贡献,艾青的人生与诗歌,如一束光,照亮了汪浙成,让他汲取力量,从悲观中抽身而出。

而诗人的家乡,就在距离奉化不远的金华,这种影响就显得更为触手可及。

几年之后,汪浙成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有一天,艾青来北大做题为《论诗歌的形式问题》的讲座,汪浙成饭都没顾得上吃,提前一个多小时去礼堂占了最前面的座位,以便近距离“观测”艾青。

直到今天,他仍然记得诗人那天的样子:披一件棕色的大衣,香烟一直不离手,笑起来,牙齿是被香烟熏出来的棕黄色。

现实中的艾青,与照片以及由照片与作品所引发的想象不太一样,这让汪浙成有点“失望”。不过,直到40年后,他才得以与艾青当面交流这段感受。

上世纪90年代,已经调回浙江的汪浙成到北京请艾青担任文学期刊《江南》的顾问。出发那天,他让同行的编辑一大早就去菜市场买了两把春笋,带上这份最有江南春意的礼物,他们来到艾青家中。

听闻汪浙成的“失望”,艾青哈哈大笑,随即让儿子艾丹去寻找刊于《艾青诗选》上的那张照片,寻找半天未果,艾青就让汪浙成自己去他的房间挑一张最喜欢的照片,并在挑好的照片上郑重地签上了名字,还赠送了签名的诗集。当然,这趟北京之行,汪浙成也完成了最为重要的任务——艾青先生毫不迟疑地答应做《江南》的顾问。

3

在捐一间书房这个问题上,汪浙成不是没有动摇过。

他的动摇不是因为这些图书与收藏品在市场上以数字进行衡量的价值,而是它们背后的故事。

本来,拿定了将藏书捐赠给家乡的主意之后,汪浙成和楼奕林就开始了对家中藏书的整理,但是,这个过程中,汪浙成没有了最开始的坚定。

“每当看到家里十多个书柜里满满的书,我就想到,这些书都是我和我前后两位爱人以微薄的工资一本一本买回来的,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我们的故事。这么一想,我就开始有点不舍得了。”

在汪浙成犹疑不定的时候,浙江省的老省长沈祖伦先生把他往前推了一把。沈祖伦也是宁波人,2023年2月27日,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逝世。

沈祖伦与汪浙成住在同一所养老公寓,汪浙成说,他经常给老朋友们带吃的,开会归来都不忘在食堂买一碗东坡肉与大家分享。

“他不光和我们分享美食,还给我们送来精神食粮。”汪浙成说,沈祖伦觉得好的书,都会多买几本,送给大家阅读。这一次,沈祖伦送给汪浙成的是《最好的告别》,它的作者是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葛文德,书中写了美国人的养老生活,以及他们最后以怎样的方式告别人生。

由《最好的告别》延伸开话题,沈祖伦说到自己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亲戚,家里有很多藏书,但是,这位亲戚年事已高,视力已经不太好,这些藏书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沈祖伦觉得,这些书应该捐出去,才能更好地继续发挥作用。

听这个话,汪浙成心里“咯噔”一愣:“我应该把这些书也拿出去,让它发挥作用。” 这样,他就拿定主意了。

书房里,可以找到很多年代比较早的文学期刊只是,整理上万册书,对于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汪浙成与楼奕林目前所住的养老公寓在良渚,与文二路家里的书房距离较远。

“每次进城整理书,回来都像打了大仗一样精疲力尽。”所有图书整理完毕交由奉化图书馆之后,汪浙成将其余的二十多纸箱的作品手稿、创作素材、书信、各种未完成的作品草稿和刊登自己作品的报刊杂志等运回良渚,慢慢整理。

他们的住处仅有一室一厅,这二十箱材料在走廊暂时存放了几天,后来在公寓管理者的帮助下,它们被放进了公寓健康中心库房的一角。

2021年春节一过,汪浙成和楼奕林就开始了这部分材料的整理工作。

但是,他们的工作只能在晚上8点之后进行。因为,白天健康中心和一侧的小教室都有老人活动。只有等老人们都回房休息了,他们才能从库房里搬出一箱材料到小教室进行整理。

“这些几十年前的东西,积满了灰尘,有的牛皮纸信封和稿纸都发黄脆了,一碰就破。我们戴上口罩干活,怕陈年灰尘吸进衰老的肺里。翻阅、登记,被这些写在发黄纸张上的文字吸引回曾经的岁月。” 汪浙成说,那段时间,他们每晚都要整理到10点多,“后来,楼奕林实在干不动了,生病了,我一人坚持。直到四月初才整理完毕,由奉化图书馆的两位馆长亲自来杭州取走。”

在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下,汪浙成书房已经被完美地呈现在奉化图书馆。

这个书房,比汪浙成原来想象的要好,要大。他非常感慨,因为这些藏书凝聚了他和楼奕林几十年的心血,如今它们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归宿,而且,他们还可以时常回老家看看它们。

楼奕林是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诗人,她出版过7本书。在友人的眼中,除了作家的身份,她还是一位“生活家”。书房中的很多藏书来自楼奕林,所以,汪浙成对爱人有忍不住的感谢要说,因为二人的相携前行,他的创作与生活,一直在焕发活力。

书房中有浙江籍作家邵燕祥的全部作品4

2021年4月30日这天,这间书房是在汪浙成的亲属与各界友人的共同见证下开放的。

大家在书架旁翻看汪浙成与第一位爱人温小钰(1993年病逝)合著的《土壤》《别了,蒺藜》《小太阳的苦恼》《心的奏鸣曲》《早逝的爱》,他的长篇纪实文学《女儿,爸爸要救你》、散文集《远影》《人生如瀑》《大兴安岭人》《根深叶茂》,还有楼奕林的诗集《我还在写诗》《野鸽子》《荆棘鸟》。其中,《土壤》《苦夏》斩获两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女儿,爸爸要救你》入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

小说《土壤》的获奖证书在那天的书房启动仪式上,很多年轻人了解了汪浙成的创作。

特意从从北京赶来的作家陈建功先生说,在来到奉化之前,他重读了《土壤》《别了,蒺藜》等作品,再次感受到汪浙成与温小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回避的地位。在他看来,两位作家的“不可回避”,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两次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而是——“我们现在想说的许多心里话,早在40年前,他们在作品中已经讲到了,包括怎样面对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怎样面对我们的错误……”

拿《土壤》来说,陈建功认为,这部小说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塑造。而且,它以最朴实手法开启了文体革命,对从传统小说过渡到现代小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他们最先用多个人称转换的叙述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变化和对事物的认识。

在家乡建一个书房,汪浙成对于祖父的一种纪念。

奉化城区西面的锦屏山上,有一座中正图书馆旧址陈列馆,这座建成于1928年的三层仿西洋式建筑,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汪浙成的祖父汪蟾香是这座建筑的七位筹建人之一,馆中陈列着一张“奉化中正图书馆开馆纪念留影”,汪浙成说,画面中间一位着长衫的男子可能是自己的祖父,因为祖父的个子不高。

70多年前,15岁的汪浙成在将奉化中学(原址位于锦屏山下,今天的奉化区政府所在地)图书馆的藏书读了个遍之后,“转战”锦屏山上的这座图书馆。

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这座图书馆被划拨给奉化县人民文化馆管理,人民文化馆首任馆长周士非先生给了汪浙成一个“特权”——允许他在图书馆过夜。

那时,汪浙成并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这座图书馆的筹建人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才在别人的介绍中,了解了这件往事。他没有想到,祖父参与了一座图书馆的建造,不但造福了一方百姓,还惠及了后人。

如今,他把藏书捐给故乡,也有着向祖父致敬和学习的意味:“祖父能与建造一座图书馆,我只能把藏书放进图书馆,能让更多的人去阅读它。”

因为这份对家乡的感情,汪浙成总说自己要“努力”——2021年春天,“汪浙成阅读之星”的评选,正是他的努力之一。

这次活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图书馆、浙江省文澜图书馆事业基金会、中共宁波市奉化区委宣传部主办,宁波市奉化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宁波图书馆等承办。

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在贺信中说,汪浙成先生和所有热爱文学的奉化人所做的一切,正在春风中开出满树繁花,也将在金秋结出丰硕果实。

颁奖典礼还启动了第二届“汪浙成阅读之星”,更多阅读故事将在奉化亮相。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