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权
(资料图片)
记得小时候在宣平老家农村,喝过腊八粥之后,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诸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活动的叠加:舂年糕、煎糖油、切糖点、祭灶神、掸尘、炒年货、蒸发糕、做豆腐、煮年菜、宰猪宰羊、杀鸡杀鹅、贴春联、谢年(祭祀天神、地祇、祖宗)、吃隔岁(宣平方言,即年夜饭)、造火亮守岁(见2022年1月26日钱报小时新闻“江南物语”专栏《造火亮》)、开门仪式、燃放鞭炮、拜年、开年等等。儿时最向往的,当然是那些与吃相关的事儿,但至今最令我难忘、或者说对我幼小心灵洗礼最深刻的,则莫过于过年那些祭祀习俗了。
过年的祭祀活动从腊月23日开始,断断续续到正月初五结束,主要内容有祭灶神、谢年、祭祖、开门、送祖宗、开年等。
祭灶神。
腊月23日(宣平有的地方是24或25日)祭灶神,拉开了过年祭祀的序幕。这天早上,母亲便把厨房和灶头收拾得整整齐齐,擦洗得干干净净,在灶君(我们昵称锅灶伯伯)神位前供上一碗糖茶,然后把我们小孩拉到一旁,叮嘱我们不准在厨房说粗话、吵架和哭闹,以免影响锅灶伯伯的心情,并警告我们,如果不听话,锅灶伯伯就会把我们的坏形象上报给天上的玉皇大帝,到时就会受到惩罚。吓得我们头皮发麻,一整天说话小心细语,走路轻手轻脚,做事毕恭毕敬,大有一种头顶三尺有神灵的感觉。
我们那一带的灶君以两种形式贴在灶边的墙上,一是印有灶君夫妇的红纸贴画;一是用红纸写的灶君神位,上面中间位置竖写着一行大字:“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两边分别写着小一号字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家的属于后一种,小时候对“灶君”之前的“东厨司命”四字不理解,曾询问过哥哥,哥哥说不清楚,他是从一本发黄的旧对联本子上抄的。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传说中玉皇大帝封给灶君的头衔,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传说中,灶君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司命之神,每年腊月23日要上天将考察结果呈报玉皇大帝,玉皇根据灶君的汇报裁量赐予民间各家贫富夭寿祸福。
我国的灶神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据记载早在商代就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周礼》以吁唢之子黎为灶神,春秋战国以来被列为“五祀”之一,与门、户、井、中溜(后土)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的饮食起居平安。灶神除了负责饮食之外,还兼理考察一家的善恶,并负责呈报玉皇大帝,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格外敬重。
到了傍晚,开始祭祀灶神,供品有猪肉、豆腐、青菜、麦芽糖、红糖炒年糕等。我们家乡祭祀一般不用甜食,唯独祭灶神用甜食,是希望灶神上天嘴巴甜甜的,多说好话。父亲在神位前点上一对大红蜡烛,焚香祷告:“今天是腊月廿三,是您灶神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您好好享用,吃饱喝足,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嘴巴甜一些,为我家多多美言,回宫后我们不会亏待您!”告毕,将三炷香插在神位前的香炉里,然后劝酒劝甜食,我们一家人在一旁肃立观礼。酒过三巡,揭下灶君神位红纸,连同方纸、锡箔一起焚烧,恭送灶神上天(除夕奉香接回)。灶神祭祀才算完毕。
农村“谢年” 祈求新年风调雨顺。
谢年(或称祀年),是过年祭祀的开端与发展。除夕日一早,全村家家户户开始用大锅煮猪头(没有猪头的人家就用整刀猪肉)和整只大公鸡,整个村庄炊烟袅袅,空气中飘浮着浓浓的肉香味。等煮熟后,用一个大的木盘装上猪头、全鸡,再用碗装上发糕、煎豆腐、年糕、糖果之类等五碗供品,带上酒、香烛、菜刀、筷子等用品,各家家主首先用箩筐挑到村口的保本庙祭神。到保本庙祭神,大人不允许我们小孩跟去,我们只能远远看到庙前挑着祭品的人来来往往,听到那里爆竹声声,却不清楚祭祀的仪式如何。
保本庙祭神毕,人们又去土地庙祭土地公公。我们村的土地庙比较原始,在村东一棵古柏下用三块石板垒成一个“门”字形的小小建筑,“门”前置一香炉,两边写着对联:“土可生白玉,地能产黄金”,横批:“福德正神”,就算是土地庙了。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比较简单,祭祀者用手扫去土地庙前落叶,摆好祭品,点上蜡烛,焚香作揖,上香,敬酒三巡,烧纸钱,放鞭炮,礼毕。
从土地庙挑回祭品,把猪头、全鸡放回大锅再煮。一家人忙着在大门前正中场地上摆好八仙桌,端上猪肉、羊肉、全鱼、白豆腐、煎豆腐、青菜、八宝菜等七碗菜肴,年糕、发糕、实地糕、瓜子、花生、糕饼、麦芽糖等七盘糕点,分两排摆放桌上。桌子南面正中放一只香炉,香炉前放五只酒杯、五双筷子,两边蜡烛台插着大红蜡烛。猪头、全鸡煮热后再装回木盘,端上桌子摆好,猪头上竖插一双筷子,右边仰放一把菜刀。摆放停当,一家人站在桌旁合掌于胸前,父亲沐脸净手点亮烛台的蜡烛,焚香虔诚祷告:“天地神灵,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一家在此祀年,报谢天地神灵一年来赐予我们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六畜兴旺,家宅平安,人人健康,恭请诸神降临享用!”告毕,将香插进香炉,给酒杯上酒,然后我们依次上酒,典礼俨然。酒过三巡,烧纸钱,酹酒,燃放爆竹送神,礼毕。
谢年之后,将祭品撤去,把八仙桌抬回中堂,靠东边板壁放好,挂上家先。待饭菜烧好,开始祭祀祖宗(俗称拜太公)。家先挂轴前置一香炉、两烛台、一酒壶、五只酒杯、五双筷子,菜肴、糕点摆满一桌。父亲点亮红烛,点燃一把檀香,给每人分发三支,全家按辈分依次上香、敬酒、向祖宗跪拜,然后恭立一旁静候祖宗用餐。此时,红烛放焰,檀香缭绕,气氛祥和,父亲如拉家常,向祖宗讲述一年来家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当然说的都是一些开心的事,像在告慰祖宗。期间,父亲也会给我们讲述一些家史,我们的祖先,是在太平天国时期从福建莆田逃难到宣平的,他们在这个小山村筚路蓝缕,以开山林,创家立业,繁衍子孙,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伟大功业,却也有死里逃生、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使我们对祖先的崇敬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炷香快燃毕,不烧纸钱,不酹酒,父亲奉香敬告祖宗:过年五天时间里,祖先们就安安心心住在家里过年吧,年初五早上再送你们回去。说完,撤去菜肴,留下糕点、酒杯、筷子,祭祖告一段落。
开门仪式,是过年祭祀的高潮。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年初一的开门仪式都是由大哥和二哥主持的,大概在读小学二年级那一年,大哥征得父亲的同意,说让我和二哥开门,使我好一阵子激动。造火亮守岁到临开门时辰,我和二哥去洗脸沐手,一家人忙着泡茶,把那些挑选出来的长松明全放到火堆上。等松明点燃后,二哥和我一手持松明,分左右来到大门后面,一人一边同时拉开大门,一起把松明火把放在大门前面的香炉边,是为照天地;回身拿几块点着的松明放到中堂香火佛和祖宗供桌前,是为照佛照祖宗;然后又在天地香火祖宗前奉上一杯清茶,是为祈愿家人新年清清健健。这时家人们也已把燃烧的松明和泡好的清茶分放到各个房间以及灶君神位、厨房、牛栏、猪圈,使整个家宅灯火通明,香气氤氲。接着,二哥和我焚香来到大门外,朝东、南、西、北奉香作揖,祷告迎拜,并在四个方位分别插上三柱香。礼毕,在香炉和大门两边各插一炷香,把喜神、财神、福神、禄神迎回家中,再在香火和家先挂轴前插上三炷香,最后大家一起到大门外燃放鞭炮爆竹。开门仪式到此结束,新的一年开始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年初一开门祭祀仪式,祭祀前那种莫名的兴奋与激动,祭祀中那种由心底升腾而起的虔诚、庄严与崇敬,祭祀后那种心灵被洗礼过的清明与愉悦,年少懵懂的我当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长大后才感悟到这就是古人所谓“神道设教”产生的效果。关于“神道设教”,留待下文讲述,这里先把宣平过年祭祀介绍完毕。
开门仪式之后,接下来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可视作宣平过年祭祀的尾声。年初一早晨,在大门口香炉前的天地位置,焚香供奉一碗满得冒尖的白米饭,在香火、家先、灶神、土地以及牛栏、猪圈前用酒杯各焚香供奉一杯冒尖的白米饭,称为“供饭”,旨在祈愿新年粮食丰收,食用有余;年初一至年初四,每天中午和晚上,各祭祖宗一次,供品与仪式略比除夕夜简单;年初五,祭祖与开年同时举行。是日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开始祭祀祖宗,供品、仪式与除夕夜一样丰盛和隆重,最后是烧纸钱、锡箔元宝,酹酒,一家人焚香恭送祖宗到村口,并把香脚插在路边。然后燃放爆竹,宣示本家已开年。过年的祭祀活动落下帷幕。
或许是冥冥之中上苍要让我体验一把过年祭祀的仪式,就在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身参与开门祭祀那年,我国开始进入“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祭祀被作为“迷信”列入“四旧”被彻底破除了。少时无知,未作多想,如今想来,祭祀固然有“迷信”的成分存在,但它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此。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绝对完美,在传承中都需要去粗存精,激浊扬清,祭祀也不例外,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因此,祭祀又岂是“迷信”两字可以盖论的!
祭祀,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古风遗俗,是华夏先民的一种信仰文化,源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观念认识,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对天地自然界和祖先的崇拜,以及在心理思维中实现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祭祀的对象是天神、地祇和人鬼(祖先),目的是为了弭灾、祈福和报谢。弭灾,是消弭震雷、狂风、暴雨、洪涝、干旱、瘟疫、山崩地裂等自然灾害和战争、政变、盗匪抢杀等人事灾害;祈福,是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畜牧兴旺、渔猎多获、战争胜利,多子多孙、健康长寿等;报谢,是报答感谢神灵、祖宗的护佑与恩赐。老家宣平的过年祭祀习俗,同样蕴含着上述这些内涵。
公祭轩辕黄帝。
在我国古代,国家对祭祀十分重视。《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戎”即军事、战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国家来说,祭祀与战争是同等重要的大事。因此,祭祀就成了古代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对祭祀规定了严格的等级与礼制,使之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国家统治者来说,祭祀除了弭灾、祈福和报谢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是“神道设教”,即通过祭祀开发民智、教化民众。对此,《周易·观》之《彖》辞作如是说:“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意思是说,祭祀之时庄严虔诚崇敬有加的氛围,是为了让在场参与、观看祭祀的人瞻仰这种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而纯净心灵、接受教化。而古代圣王效法天道变化至神而建造庙堂,供奉鬼神,举行祭祀,就是为了以此教育感化民众,使人们知敬畏诚服。
《礼记·祭统》亦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也。”在统治者看来,祭祀是头顶大事,因为祭祀时,人们心存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其产生的感化作用,是由心中油然产生的,而不是靠外物所致的。所以《礼记·祭统》又云:“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日:祭者教之本也已。”认为祭祀是开发民智、教化民众的根本。
祭祀所蕴含伦理教化的人文精神,对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祭祀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举行公祭黄帝、公祭大禹、公祭孔子等活动,同样是为了追思先圣前贤的伟大功绩,学习他们的崇高品德,教育人民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建功立业,为子孙后代造福;而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则是教育民众勿忘国耻,强我中华,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故此,祭祀之意义亦大矣哉!(本文图片由CFP提供)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或出版散文、小说、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