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临近春节,腊肉是必不可少的年味。新鲜的肉,腌制加风干后,呈现金黄色。切片下锅,放入蒜苗或青椒,各种味道交织,是很多人心里的乡愁。
腊肉。图源:视觉中国
肉,是富足的象征。春节吃肉的同时,我们聊聊肉这个字。
汉字的造字法中,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主。肥、腿、腰、腮、肘、肋,这些与肉有关的字,按说应该是肉字旁,为什么是个月字旁?
先说结论:这些字的偏旁“月”,其实是“肉”,准确的说,应该叫它“肉字旁”。(明朗朝期朔望,这些字里的“月”,才是根正苗红的“月字旁”。)
月、肉两个字混用现象,是一种“类化趋同”。怎么理解?汉字演变,是从象形慢慢变得抽象的。比如日,最早是一个圈象征太阳,后来变成一个方框。从象形向抽象演变的过程中,原本不同的两个字可能越写越相似,甚至变成同个字形,这就是“类化趋同”。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肉”字的写法,像是一块肉,与后来的“夕”有点像;月则是象形的月亮。
在商末周初——就是武王伐纣的时代,“肉”的写法稍有变化,加了一画,有点像今天的“月”了。而这个时期的“月”字,还是一个弯弯的月亮的形状,中间有一个点。直到此时,月和肉,完全不一样。
变化发生在战国时代。“月”的字形越来越像“肉”,结构几乎一致,只是写法上有差异:“月”是三画,大弯钩、两横。“肉”是四画,撇、小弯钩、两横。
可见从商代以降,“肉”字形基本保持不变,“月”经过了较大变化,慢慢向“肉”靠拢。
到了秦代,小篆向隶书过度的时代,秦人把“月”“肉”都写成四画,区别在于“月”的第一笔是弯的一撇,“肉”的第一笔是直的。在手写时代,这是非常难以区别的,因此,“月”“肉”两个字在秦代常常完全一样。
拿过来一段文字,要分辨是“月”还是“肉”,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了。
到了西汉,隶书“肉”被进行了改造,与“月”进行了很大的区分,中间两横往上折。有了下图对照,今天“肉”里的“人”形,大家就知道哪里来的了——正是始于汉隶。
从汉隶开始,“肉”和“月”两个独体字彻底分开,但作为偏旁,肥、腿、腰、腮、肘、肋等字里,仍无法分离出来。差不多可以这样理解,肥腿腰腮肘肋的“肉”字旁,保留的是西周初期到秦代时“肉”字的写法。
以上内容来自《汉字再发现》第17节《说“月”“肉”》。本书作者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葛亮,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的研究,编有《复旦大学藏甲骨集》。月前,他的《汉字再发现》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他指出,随着出土文献不断增加、古文字研究不断深入,发现我们对汉字的很多认识是错的。
从1970年代的云梦睡虎地、马王堆汉墓,到2007年惊天出世的“岳麓书院藏秦简”,大量出土文献为历史学、文字学、文献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材料。《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引用了新出土材料及其研究成果,对我们以往的古文字“常识”进行纠偏。
比如屋里(宝盖头)有“女”就是“安”?屋里有“猪”就是“家”?爱无心,亲不见,所以应该恢复繁体字?羊大为“美”,女子为“好”?商代甲骨文中没有“夏”,证明夏代不存在?这些问题都在书中进行了回答。
葛亮说,这是一本写给文史爱好者、书法学习者、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书,是一本关于古汉字的同时读物。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