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种子上天要多少钱?多久可以上餐桌?“神舟十三”号回家,航天育种超乎你想象
首页 > 原创 > 微深度 > 正文

带种子上天要多少钱?多久可以上餐桌?“神舟十三”号回家,航天育种超乎你想象

来源:钱江晚报 2022-04-16 11:55:39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刘俏言

太空种子种出的蔬菜。  CFP 供图

去菜场买两个青椒回去炒肉丝,这手里的青椒,很可能是上过天的太空椒。在地面经过筛选的蔬菜和水稻种子,满载着希望飞向太空,这可不是为了电影《火星救援》里在火星种土豆的设想,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作为菜场里的一员,被讨价还价,然后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

“神舟十三”返回,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了,半年前被带上天的一批种子,也跟着落地。

浙江省农科院水稻辐射育种室主任王俊敏介绍,浙江的水稻种子,也曾跟随“神舟四号”和高空气球上过天。

太空育种的目的是什么?带上天的种子有什么样的标准?落地后的航天种子还要经过怎样的培育过程?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请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来讲讲,航天育种的“秘密”。

上天的种子,也有“面试”标准

太空种子种出的蔬菜。CFP供图

为什么要将种子带上天?说白了,在地面上种子难以同时模拟一些特殊条件,而航天育种就可以利用空间环境中同时存在多个诱变条件,从而诱发种子产生基因变异。

这种基因突变的概率有多大?根据多次试验的累计统计,带上天的种子平均只有0.05%~0.5%的概率,会发生可以观测到的基因突变。

不仅如此,带上天的种子还有试验成本,“种子要带上天,1克就要花费400块。”王俊敏说。

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不难看出种子的“面试”标准了。种子越小,能够带上去的数量就越多,会突变的个体数量也就越多。

像芝麻、油菜这样的种子,因为体积小,所以在航天搭载时更受青睐。而种子较大,带上去的成本也就更高。

早在1992年,浙江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就将一批常规糯稻“ZR9”的种子放置于高空气球的吊篮中,让它们在30多公里的高空“遨游”了8小时。后来,这批种子经数代筛选、测试,育成了“航育一号”的新品种,这也是国内采用空间诱变技术育成的第一个水稻新品种。

和上天之前的种子相比,“航育1号”有着抽穗期早,成穗率高,穗大粒重,结实率达90%,抗病性强等特点。这一在浙江培育出来的稻种,最终也大范围应用于浙江的金华和衢州等地区,直到更加优质的品种出现,才逐渐被替代。

以上次神舟十二号搭载的种子为例,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还有中草药种子,比如石斛,以及大豆、马铃薯,还有甜瓜、葡萄、兰花、玫瑰花等水果花卉种子,甚至还有窖泥、酒曲这样的微生菌,材料非常丰富。这些都是我们国家主要农作物和油料作物,还有不同地方的主栽特色品种和稀缺物种。

因为太空舱的空间有限,有的种子甚至还要按粒数。为了搭载尽可能多的种子,使用的包装都是最简单轻薄的塑料袋和纸袋。

进入太空的种子,每一粒都经过精心挑选,层层审批,在神舟十二号全国申报的搭载试验中,只有69个项目的千余件搭载材料,得到了这个机会。

当然,能被选择送上天的种子,也必定是“优等生”或是“偏科生”。“优等生”想变得更优,可以送去“超前班”接受不一样的环境熏陶。而“偏科生”如果在太空把自己原有缺点的基因给突变了,也能弯道超车。但如果种子的各个性状都算不上优秀,那即便送上天去突变,也几乎不可能一下子就变成各项全能的选手。

王俊敏说,“敏感性”也是筛选种子的重要标准。如果种子对环境极其不敏感,那么不管是在地面还是太空的环境里,都不容易让它产生变化。

太空“黑匣子效应”,能诱发种子基因突变

太空种子种出的蔬菜,CFP供图

“尽可能提高基因突变的概率”是选拔种子的重要前提。“种子基因突变”也正是我们千百年来,一直想要参透的议题。

王俊敏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利用γ射线对水稻进行辐射育种,也就是说,育种工作并非只有种子上天这一条,自然界也存在某些放射性物质。

科学家将这些放射性物质富集加工后,成为对人们有用的放射性源,如医学的X光透射机。高强度的放射性源可以产生高能γ射线,利用γ射线的高穿透力和高能量,可以抵达种子内部的基因,从而让基因产生突变。然后,育种家利用这些突变选优去劣,培育出生产上需要的品种。

事实上,对种子“基因突变”的盼望,从农耕时代便开始有了。那时,主要靠被动、自然的“等待”,就是等待茫茫田野中,有一些植株突然自我变异,出现优秀基因,人们便可以如获至宝,开始进行定向培育。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些种子突然发生了变化,变得产量更高,或是抗寒性更好。尽管有一代代的育种专家,对这些种子进行培育和大规模种植,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终究是过于被动了。

200多年前,为了搞清楚在种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灵”在对抗万有引力,而破土向上生长。英国人托马斯·安德鲁就曾经把四季豆的种子,放在了大型水车的边缘上,让豆子不停旋转,以此模拟那一点点“失重”的感觉,算是我们现在送种子上太空最古早的原型。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才知道影响种子性状的是其内部的DNA结构,而通过在地球上用技术手段制造“微重力”“零磁空间”和“γ辐射”的环境,就可以主动出击,促进种子基因突变,获得性状更优秀的种子。

辐射育种这项工作往往是很枯燥的,王俊敏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和记录水稻的各项性状。冬季杭州气温低,无法种水稻,他便背上种子去海南种植,一去几个月,四月中下旬带回杭州再种植,年复一年,数十载的春夏秋冬,没有停止追寻新的品种的脚步。

不仅如此,在地面上靠单一的射线辐照触发基因突变,其概率低,目标也不定向,“就像中彩票一样。”王俊敏形容道。

而将种子送上太空,其环境就大不相同了。在太空中,各式各样的宇宙射线,会对人体造成损伤,这也是我们人类上太空为何要穿宇航服来保护自己的原因。这些多样的宇宙射线,也是在地球上无论用怎样的技术手段都模拟不来的“黑匣子”,对于诱发种子基因突变而言,它们却营造了独一无二的良好环境。

所以,在种子们上天之后,需要依靠电脑控制或宇航员操作,对种子的生存状况随时监测。另外,还要计算航天器角度、地球位置等等细节,为的就是在确保有限的时间里,种子能尽可能多地和宇宙射线发生交集,收到更强烈的射线轰击。

也就是说,送上太空,只是诱发种子进行基因突变的一个环节,让种子去这种充满不确定的环境里逛上一圈,从而形成内部的变异。

上过入地上餐桌,这一过程并不容易

王俊敏(左)在海南试验田内选种。

送种子上天难,上过天的种子下地更是不易。

王俊敏说,从太空带下来的种子,从外观上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的,需要播种种植加代(经过几代种植),然后,根据科研目标进行记载分析,去得到目标性状材料。

另外,并非每一个带上太空的种子,都能形成一个新品种。这批种子会经历一代一代的筛选与淘汰,以及培育和观察。至少经历三年四代,在确定各方面都无毒无害后,才能进入到大规模的种植过程,而这又至少需要四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些从太空中下来的种子,很可能在7~8年后,才能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或果蔬,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这也只是理想化的一种情况。王俊敏觉得,即便种子上了一次太空,“中奖”的概率也不会一下子高出许多,更多的工作,都需要在地面上完成。这些在太空中随机变异的种子,需要科研人员一步步摸透它们的习性,分析它们的优缺点,根据当初科研设定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至于培育的结果,则需要漫长的观察时间,年复一年。

种子上天,这项工作并没有带种子上太空听起来那么浪漫,却是实际应用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航天选育的蔬菜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太空椒、太空香蕉等。虽然它们已经经历过非常严苛的筛选,但因为科普并不完全,仍有人对这些蔬菜心有疑虑,很少有商家将此作为卖点。事实上,相比普通种子而言,这些太空物种因为去过太空而经历了更加严格的筛选,食用起来更加安全。

不是所有种子都能熬到上百姓餐桌的这一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曾致电宁波两个培育航天种子的基地,被告知他们的航天种子“培育失败”“早就不种了”。

在《航天育种简史》一书中,作者曾提到,用几年的时间去试播、培育、筛选一粒种子,还不确定它是否能稳定育成新品种,是否能产生稳固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亏本买卖”导致鲜少有国家愿意在这方面有持续的投入,而我国却一直没有放弃航天育种这一项目。

从1987年首次搭载种子上天,30多年间,中国通过航天育种,已筛选新材料1200多份,培育水稻、小麦、大豆、蔬菜等新品种260多个,年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说不定,有些已经上了你的餐桌。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水稻科研人员的使命。王俊敏觉得,无论是之前航天选育的水稻品种“航育一号”,还是自己目前所做的水稻辐射育种工作,都是为了这一目标。所以,即便育种的工作需要忍受长时间的寂寞,可能短期内无法产出成果,但为了能够培育出更加优良的新品种,他和无数农业人一样愿意一起扛起这一责任,为百姓们的“米袋子”和“菜篮子”贡献力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