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 陈江
人老了,最怕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你答了不算,我答了也不算,要老年人自己来答,因为只有老年人最懂老年人。这是我从80+老人帮帮团身上得出的结论。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有一个“吾骥帮帮团”,这是84岁的上海人肖才玲发起组建的。这个团目前共有5名成员,平均年龄超过80岁。人老了就像孩子,脾气说来就来,尤其是在养老院,疫情发生以来,老人的情绪更是多变:有的老人因为长时间无法外出、见不到亲人,发脾气;有的老人因为没吃上想吃的零食,发脾气;有的老人因为一点小的不理解,也发脾气……如何缓解老人们的情绪,“吾骥帮帮团”成了社工们最好的帮手。
不少老人因为不好意思,有些需求不会和社工、护理人员说,反而会对帮帮团打开心扉。福利中心的社工负责人说,相较于社工,帮帮团的老人更容易取得在院老人的信任。“她们能通过自身老年人的语言特点,把事情讲通,更有利于老人的情绪稳定。”
果然是老人最懂老人。让最懂老人的人来服务老人,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当下,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老已经成了每个家庭不得不面对,而又深感头疼的社会问题。诸如“吾骥帮帮团”这样的互助模式,显然是对养老服务社会供给不足的有益补充。
让老人帮助老人,只是这种互助模式中的一种。近年来,互助式养老越来越多地走入公众视野,它为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因精力有限和财力不足的双重压力,从而无法实现的“异地养老”,提供了减轻养老负担的新思路。
互助式养老,主要体现在“互助”两个字上。什么样的人群之间容易实现互助?首先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才可以形成较为稳固的协作关系。同一社区的邻居,志趣相近的朋友,或者干脆像“吾骥帮帮团”,原本就是同一养老院的伙伴。人退休以后,一般都会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在自己熟悉的居住地,是否拥有一个令人放心,可以互助的人际网络?这是实现互助式养老的基础。
邻居、朋友、伙伴,身体硬朗的照顾身体虚弱的,较年轻的照顾较年老的,一起散步、谈心,互帮互助,一切看上去挺美。说起来是互助,实质上是自助。表面上看,一个老人为另外一个老人提供服务,它暗合了一个信用模式:老人今天通过无偿照顾别人,来换取以后被人照顾的机会。但必须指出,养老并不是老年人自身的责任,而应该属于公共服务和代际供养的范畴,需要政府和社会为这种服务模式有所承担。
这里要多说一句的是,千万不要把“80+老人帮帮团”单纯地看作好人好事,还是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帮帮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