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 陈江
一座气势恢宏、造型独特的民间博物馆,民营老板耗资1.8亿建成,如今却荒废多年,周边茅草丛生,倒成了野生动物及探险者的乐园。这是怎么回事(详情戳这里)?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报道,这座名为它山艺术博物馆的宏大建筑,坐落于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的乡村路口,这里依山傍水,一派田园风光。博物馆由民营企业天海集团投资1.8亿,请来日本建筑师设计,并于2013年布置完成开馆,藏品以石雕石刻为主,总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据说它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博物馆,跟同时期的宁波博物馆相比,差别也不大。
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座恢宏的博物馆,在2013年短暂开馆后就关闭了。根据记者调查,一是因为当时没有取得竣工验收,二是后续资金跟不上,造成烂尾,直至整个项目进入破产程序。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寻找新的投资人。
资金链断裂,博物馆只好关门。民间博物馆遭遇这种资金“割喉”的困境并非少数。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支持民间文物收藏者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办博物馆,“民办”身份的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已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近三成。不过,建馆容易维持难,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及生存状态,总体不容乐观。
毋庸讳言,相对于公立博物馆,民间博物馆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从运营资金到人力投入,每一步基本上都要依靠自筹,压力巨大。不要说像它山艺术博物馆这种前期资金准备不足的,哪怕是一些前期办得不错的民间博物馆,也会在运营过程中,逐渐走向衰落。
对于民间博物馆来说,“缺钱”是最大的难题,但问题远不止于此。在实际的运作中,除去资金短缺,博物馆定位不明,专业人才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民间博物馆赝品泛滥屡被诟病,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办馆经费困难,无钱添置展品,为了撑门面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民办博物馆不在体制内,高端人才很少愿意进来。即使进来,恐怕也很少留得住。
要改变民间博物馆定位不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赝品泛滥等问题,政府除了给予适当资金扶持外,还要考虑将“民办”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既要给予宽松环境,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不仅要在准入制度上把好关,也要设计相应的退出机制。引导它们像一些优秀博物馆那样,吸引企业支持,拓展旅游收入,增强造血功能,摆脱自生自灭的境地。
民间博物馆被誉为“来自民间的文化盛宴”,如何去安放我们的“民间”记忆和文化?因此,它山艺术博物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何去何从?这既是例证,也是提醒。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