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闻】瞭望丨从千疮百孔到景色宜人,这些废弃矿山经历了什么
首页 > 原创 > 曝光度 > 正文

【当前热闻】瞭望丨从千疮百孔到景色宜人,这些废弃矿山经历了什么

来源:《瞭望》 2023-01-04 11:46:41

从绵绵燕山到巍巍太行,从独立工矿到城市新区,4000多处共40余万亩矿山迹地加快“整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为加大投入力度,河北设立了“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专项基金”,2016年以来共下达补助资金16.5亿元

“不卖石头卖风景。村民土地入股园区有分红,就地打工有收入,全村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5万元。”


【资料图】

地处邯郸市丛台区西部的太行山余脉紫山,有“邯郸第一山”之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成为每年有约20万市民前来“洗肺养眼”的城市后花园。

很难想象,就在7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

“当时地下都采空了,抽上来的水全是黄的。一刮风,空气里满是黑煤灰,家里不敢开窗户。地面塌陷让很多村民的住房开裂。”丛台区东陶庄村村民岳永峰回忆。

20世纪80年代起,紫山区域先后开办40多家矿厂。多年开采导致地貌破坏、山林损毁、矿坑沉陷,这里逐渐成了“城市后背上的一块巨大疮疤”。

丛台区紫山办主任周鹏飞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邯郸市下决心重塑紫山。2015年起,经过持续修复和景观打造,紫山区域新增绿化面积6500多亩,植树逾80万株,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到96%。附近不少村民在景区实现就业,还将闲置房屋改成特色民宿招揽游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近年来,河北压茬推进矿山环境修复治理,让残山披绿装,把疮疤变美景。如今,从绵绵燕山到巍巍太行,从独立工矿到城市新区,4000多处共40余万亩矿山迹地加快“整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疮疤变氧吧

河北矿产资源开发历史长,高强度发展的矿业开发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貌景观破坏、生态环境损坏和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4330处,破坏面积30余万亩。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杨广明介绍,2014年起,河北省委、省政府压茬开展了露天矿山污染深度整治、露天矿山污染持续整治三年作战计划、矿山综合治理攻坚等专项行动。

随着生态修复工作不断深化,一幅生态秀美的画卷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在秦皇岛,栖云山大大小小的采矿“疮疤”逐步愈合,变身城市“绿核”;在唐山,30多平方公里的采煤塌陷区上打造南湖生态公园,昔日城市“纳污坑”变成市民“大氧吧”;在邢台,采矿沉降区上建成4600余亩的人文山水园,原来阻隔城市发展的“塌陷带”成了连接新老城区的“绿心”。

目前,包括全部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在内,河北全省已累计修复治理矿山迹地超过40万亩,形成了矿山复绿、空间再用、矿山公园等多种治理模式,探索出一系列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打造出唐山市南湖生态公园、邯郸市武安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廊坊三河东部矿区修复等一批典型案例。

包袱变财富

过去,因投入成本高、治理难度大、政策支持不够、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废弃工矿区成了一些地方不敢轻易触碰的历史包袱。

“把包袱转化成发展资源和财富。”杨广明说,河北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修复新模式,统筹矿山修复与后续资源再利用、产业发展,明确修复过程中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方式发展适宜产业获得收益,调动各方积极性。

地处燕山余脉的三河市东部矿区,采矿企业高峰时多达500家。超强度开发造成资源锐减、环境恶化,遗留下100多处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

近年来,三河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多亿元,吸引撬动社会资金60多亿元,完成了22平方公里的东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如今,当地打造千亩林地、万亩花海,矿坑里“长”出梯田,再也不用“晴天穿雨衣挡灰”。

“治理后既能复垦大量耕地,又能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绿色康养等产业,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点。”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

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乡赵陡路区域原为工矿废弃地,占地6800亩。当地投入2.57亿元高标准实施土地复垦,将工矿废弃地改造成田面平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田间道路及灌溉设施齐备的水浇地,新增耕地3700多亩。2017年以来,唐山全市通过工矿废弃地治理取得占补平衡指标8000多亩,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发展资源。

为加大投入力度,河北设立了“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专项基金”,2016年以来共下达补助资金16.5亿元。市县通过配套财政资金、发行债券、统筹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等方式,累计投入修复治理资金超过36亿元。

为有效落实责任,河北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责任主体,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已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企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治局面。

在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威州镇南固底村的河北省太行山区矿山掌子面治理技术试验项目现场,工作人员在检查喷淋设备(2022年6月2日摄) 骆学峰摄/本刊

开山人变养山人

随着矿山修复治理综合效益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邯郸市峰峰矿区有百年矿业开采历史,曾是全国第二大主焦煤产地和国内闻名的陶瓷、建材、电力工业基地。这里各类露天矿山达106座,渣石占地、地表塌陷等问题曾一度存在。靠近城区的响堂山上,高峰时有20余家石料厂,从城区抬眼便能望见千疮百孔的山体。

2017年以来,峰峰矿区整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等政策,实施矿山、荒山、煤矸石山“三山同治”,推动矿山变青山、浊水变绿水、矿区变景区,走上转型突围之路。

位于响堂山区域的李庄村,抓住机遇绿化荒山秃岭,建起生态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度假区,发展文旅产业。“不卖石头卖风景。村民土地入股园区有分红,就地打工有收入,全村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5万元。”李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广慧说。

武安市淑村镇项目治理区通过客土垫地、砌筑梯田等方式恢复了近600亩耕地。对其中具备工矿用地手续的土地,采用增减挂钩政策。这些耕地既能用于种养殖业,又为武安市发展提供了更多建设用地指标资源。

“过去是开山人,现在是养山人。”武安市淑村镇尹家峧兴龙矿负责人穆新红说,采矿证到期后,她陆续投入2000余万元治理白茬山和采坑,转型做生态农业。

业内人士建议,治理长期累积形成的矿山生态破坏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深化综合治理,使矿山环境恢复走上制度化、长效化轨道——一方面,强化源头管理,前移监管关口,切实改变矿产开发利用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状况;另一方面,严格按照打造绿色矿山要求,强化对采矿权人主体责任监管,做到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凤双 闫起磊 郭雅茹 赵鸿宇)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