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 波 王晓波
编者按不忘初心,满怀希望向着春天出发。辞旧迎新之际,辽宁日报再次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融媒体记者奔赴全省各地,深入改革发展现场,走进生产生活一线,于火热的生活中体察时代进步的脉搏,于多彩的场景中感悟基层的变化,及时报道辽沈大地上的新气象、新风貌、新成效,见证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一袋袋玉米种子垛得整整齐齐,暖阳包裹着翠绿色的包装袋。三九的最后一天,走进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靠山村竟淳家庭农场,记者的目光立即被库房里的三垛玉米种子所吸引。“今年的种子全在这儿,一共240袋,能种360亩。”36岁的农场主赵剑,话语中干劲十足。
跟随赵剑的脚步,记者走进院外的机房。旋地、播种、收割的农机具全是两套,其中包括去年新添置的一台玉米收割机和一台拖拉机。 “我们家去年就种 200 亩地,两台机器一起干,种两天、收两天就完事了。”说起种玉米,赵剑满脸 的 轻松。不过在农忙时,要为村民进行托管服务,他和父亲赵玉珠几乎天天起早贪黑,旋地半个月、播种半个月、收割半个月,每天都是“战斗状态”。
既能开着拖拉机为靠山村村民进行生产托管服务,又能驾驶收割机参加全省职工技能大赛,像赵剑这样留在村里专注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已经把种粮当成了自己的事业。“现在国家的政策太好了,种地发地力补贴,买农机给农机补贴,而且还免费打井、修路。如今,种粮食可以说是非常有前途的职业。”
正说着,赵剑的手机响了。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通知,村民订的化肥到货了。
合作社的库房里,三辆大型货车一字排开,十几名村民正忙着卸化肥。面对这个热火朝天的场景,赵剑再次感慨,“现在种地啊,‘吃一顿饭’‘打几个电话’,脚不沾泥就把地种了。”
“一顿饭”是指每年夏秋之际,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都会把周边的村民请到试验田现场观摩,哪个抗旱,哪个抗涝,哪个抗倒伏,逐一介绍玉米新品种,观摩结束后就到合作社里大锅大灶地吃上一顿。
“打几个电话”是指在种收的节点,村民要给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打电话订购种子和化肥,要给像赵剑这样从事生产托管服务的家庭农场主打电话约旋地、约播种、约收割,要给从事脱粒转运服务的农机大户打电话谈价钱、卖玉米。
靠山村的农民,能把玉米种得如此轻松,得益于身边全流程的农业专业化服务。试种最新的品种,请村民家门口看长势;购买先进的农机具,为村民进行旋种收全程托管服务;按市场价格收购玉米,烘干之后直接从村头运往码头,卖到南方市场。
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和粮食贸易企业各自找准位置,精准嵌入到铁岭市超200亿元的玉米产业链上,围绕良种选择、机械化作业、脱粒转运、烘干物流等需求进行精准服务。赵剑说:“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农业托管服务就是共享农机,是一家买农机多家共用,实实在在提升了玉米种植的机械化、集约化水平,提升了玉米种植的综合效益。”
采访结束时,天空飘起了轻雪,可靠山村的村民却未受影响,仍然在忙碌着。农机的轰鸣声,送化肥上门的叫喊声,此起彼伏。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