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进入主汛期,天气往往“反复无常”,刚刚还一片晴好,过一会儿却疾风骤雨,这成为人们在汛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汛期中,如何掌握天气变化处变不惊,怎样指导企业智慧生产,如何让农业种植窥透“天机”,政府部门又怎样高效决策……如今,作为受众面最广、社会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务之一,气象服务在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以智慧多变的“面孔”出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气象预报
(资料图)
汛期“我”帮忙
随着盛夏的到来,津城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主汛期也将如期而至。
据市气候中心数据,预计2023年盛夏,天津市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降水量略偏多。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可能有阶段性干旱和局部沥涝发生。
预计盛夏天津市平均气温为27℃到28℃,较常年同期的26.6℃略偏高。市区大于35℃的高温日数为16天左右,比常年同期的6.9 天多9.1天。7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8月平均气温略偏高。预计盛夏天津市平均降水量为320毫米左右,较常年同期的283.9毫米偏多一成左右,其中7月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8月降水量略偏多。
海河流域方面,预计2023年盛夏,海河流域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一成,为290毫米左右。各河系中,永定河、子牙河和漳卫河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其它河系偏多一成左右。该时段内可能出现局地短时沥涝或气象干旱现象。
气象预警
今夏“我”很忙
刚刚进入汛期,津城就迎来不止一波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其中6月21日到24日的高温过程热力最为强劲,如何在高温中提醒政府部门做好应对,指导市民平稳度过?针对此轮高温天气过程,我市气象部门除发布高温预警外,更是迅速进入高温气象灾害三级应急响应状态,全力做好高温天气应急保障服务。
6月20日下午,市气象局向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发布《气象信息快报》,提醒未来一周将再次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建议做好水电调控及防暑降温工作;21日下午,再次在端午假期天气预报中,提醒高温天气可能对用电、用水、医疗等方面带来的影响;随后,市气象局以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名义,向各有关单位、各区政府发布了《关于做好6月21日—24日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提请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此轮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久、温度极值高,要加强防范高温天气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可能造成的安全影响,卫生健康部门做好医疗卫生应急工作。
上一轮高温天气正值端午假期,市气象局及时通过App、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分区预报和预警服务,并持续更新天气,通过“天津气象”手机实况,提醒市民关注气温变化,合理安排出行。6月21日下午,市气象局还制作了“当端午遇上高温”气温图解,录制高温解读短视频等预报产品通过官方新媒体广泛发布。
变身“小助手”
精准了解“天机”
“看着又要下雨。”
“河东那边下雨了吗?”
“已经阴天了。”
“最烦突然变天。”
这是家住河东区新开路附近高女士日前在微信群与群友的部分聊天内容,天气多变,常常是到下班时间突然下起雨,事关回家“大计”,生怕突遭大雨,所以大家对天气格外关注。
“你们关注‘天津天气’微信公众号,在‘社区吧’里设置区、街道、社区信息,就能获得社区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未来1小时有没有雨也能知道。”经群内一位好友提醒,高女士有了天气感知“小助手”,出现大风天气、连续高温,气象部门发布的大风预警、高温预警,“小助手”都会第一时间提示。
令高女士安心的是,“小助手”的预报几乎没出过差错:“没想到现在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还挺高。”
高女士感受到的准确率到底有多准呢?
近年来,随着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市气象局建立了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精细化客观预报技术支撑体系,建成“天津一体化气象业务平台”,实现了从传统的站点预报向格点预报转变,目前,0—3天预报可精细到1小时和1公里,4—10天预报可精细到3小时和5公里。
“预报中最难的是暴雨预报,而短临局地天气系统的预报可谓难上加难。”市气象台短时预报科科长刘一玮告诉记者,尺度大的天气系统预报的命中率会相对较高,天津面积小,局地天气发生频繁,为加强短临预报准确率,我市气象工作者通过丰富带有天津本土特征的气象数据积累,不断改进算法,加强系统人工智能学习能力。
“比如在有冰雹时,雷达特征是怎样的,系统学习到这个特征,下次出现类似特征,就能够判断出现冰雹过程。”刘一玮说,“通过学习,我们的系统目前能够提供逐6分钟滚动更新一次的10分钟短临预报,这个更新频次可以算是国内最高的。”
因此,我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90%,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五,雷电、暴雨和冰雹的预警命中率超过85%,去年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0%,预警的提前量达129分钟,为政府部门着手防汛准备、市民避险打出充足的富余量。
市气象台决策服务科科长孙建元清楚记得,去年8月18日至19日的暴雨过程中,最大小时雨量为近10年最大值:“那次过程中,我们17日20时和18日20时降雨预报评分全国排名第一,18日08时预报评分排名第二,18日06时43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准确率100%,预警提前量602分钟,当日20时47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准确率100%,预警提前量61分钟。因此次暴雨过程预报准确,天津暴雨评分跃升至全国第五位。”
短临预报的精准度不设上限,由于雷达能识别冰雹、大风、强降水等短临对流系统结构特征,赶在汛期前,宝坻区天气雷达正式实现业务化,使我市形成双雷达布局,使预报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让百姓在天气突变中未雨绸缪。
宝坻区天气雷达正式业务化,使天津市形成双雷达布局,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
变身“小管家”
随时指导健康
“老伴儿,你看气象提示,今天呼吸道疾病气象指数5级,属于发病率高的级别,闺女给你买的制氧机,你多用用。”最近天气干热,家住河西区解放南路附近的刘女士特别关注老伴儿魏先生的健康状况,每天通过“天津气象”App关注呼吸道疾病气象指数,级别高时,就监督血氧饱和度偏低的丈夫及时吸氧。
现在,刘女士已经将健康气象当做随身“小管家”,随时根据天气变化指导老两口的生活作息。
基于精细化预报,我市气象部门近年来深耕环境和健康气象领域,开发出与百姓相关度较高的指数,有效引导健康生活行为。
“比如春季沙尘、花粉指数,夏季的臭氧污染指数。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品包括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中暑指数、感冒指数、呼吸道感染指数、肠道传染病指数等。”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工程师王晓佳表示,目前,该中心会随季节变化发布受当季天气影响较大的气象指数。
基于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平台,气象部门与医院、高校、企业等5家单位合作,不断提升健康气象的服务精准度和实用性。
进入汛期,夏季最热的时候即将到来,中暑指数的研究方法最近被更新了。
“我们基于人体热量平衡模型,考虑人体代谢、衣着、辐射等因素,引入热舒适指标,比之前以温度达到35℃就报中暑效果好得多。”王晓佳介绍,“我们引用天津70多家医院近10年中暑人数的情况,并将中暑指标细分成数公里尺度的网格化发布,比之前全市范围大尺度统一发布精准。”
冬季发布过的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也在6月21日迎来夏季版。
“我们发现高温闷热天气对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变温幅度对发病率影响更大,但更容易被忽视。”王晓佳说,像脑卒中这类气象风险预警,未来在发布时,还会进一步增强服务性,为公众科学防范提供更多依据,助力疾病防控关口前移。
“哮喘指数、慢阻肺指数等系列与健康相关的预报产品正在研发之中,未来成果能在‘天津气象’App和公众号查看。”王晓佳透露。
变身“供销社”
大棚一手掌握
东丽区胡张庄村,一排排设施大棚在骄阳炙烤下整齐排列,其中一个大棚里是村民曹先云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果绿色的葡萄已经进入膨大期。“这个阶段的葡萄,湿度得大,要不温度突然升高,叶片蒸腾加大,根部得不到充足水分,叶片就会强制从果实里吸取水分,形成气灼。”曹先云观察着葡萄长势,又到棚内挂着的一个装置前进行擦拭。她擦拭的装置是“丰聆”便携式智能监测设备,是集成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度,并航插外接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五要素微型气象站。该设备小巧便捷,可屏幕显示,可远程查阅,自带锂电池并连接太阳能板,可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悬挂或地插安装。农户利用这一设备,能随时了解到自家大棚中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并及时有效培育。
董朝阳为曹先云定制高温预警,气温一旦超过预设值,可按提示采取措施给棚内降温。
除了研发多场景的智能监测终端外,市气象局还聚焦小农户对气象服务“常规产品不解渴”“专业产品不好找”的供需矛盾,创新打造了全国首个专业农业气象服务“供销社”。在“供销社”里,气象部门借助便携采集端收集作物生长气象要素,通过后台自动加工数据的“中央厨房”,生成专门为农户定制的产品,农户则可以像在网站购物一样从微信小程序“丰聆”上按需下单,为种植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提醒。
“比如果树种植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积温’,它是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这个指标在传统天气预报中不会出现,但对指导农户种植十分重要。再比如鱼类养殖户会关注水中的含氧量,这个指标和气压的关系十分密切,而普通市民一般很少关注气压数据。”天津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李春介绍。
记者看到曹先云用手机进入“丰聆”小程序后,首页中间显眼的位置,就是她种植大棚的背景,上面显示了五类环境要素数据。下拉屏幕,依次展现了大棚内的小气候实况及历史变化、积温、所在位置未来24小时和15天天气预报。除环境监测及预报外,天津市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副科长董朝阳还根据阳光玫瑰膨果期33℃的界限温度,为曹先云定制了高温预警,充分发挥“丰聆”的阈值告警功能,气温一旦超过预设温度,“丰聆”就会提示,曹先云就会采取浇水、加大通风等措施给棚内降温,保证关键期的安全生产。
以上内容是“丰聆”根据曹先云种植作物定制的气象服务内容,在“供销社”,农户还能针对需求从“丰聆”商城定制硬件、算法、服务。
以前种植,大棚温度靠体感感知,土壤湿度靠翻土观察,浇水、通风全凭经验。自从4月安装了“丰聆”,曹先云的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可谓一手掌握。
“以前夏天,棚里不敢离开人,现在用手机就能了解天气和棚内情况,太方便了。”这不,前些日子持续高温,曹先云通过“丰聆”事先了解到升温趋势,早早就给葡萄滴上水,保持土壤湿度。
“葡萄种植服务还在数据积累阶段,形成完整的数据模型后,将以‘葡萄场景’的服务出现在‘丰聆’商城,供农户选购。”李春介绍,“葡萄场景”能够为农户提供目标农产品从定植到收获全生产周期的准确气象服务。
“目前,正在研发阶段的除葡萄场景外,还有番茄场景、萝卜场景、草莓场景、蘑菇场景。”董朝阳介绍。
“供销社”是我市气象部门挖掘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平台价值、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针对生产型农业,市气象局两年前就聚焦小站稻、沙窝萝卜、出头岭食用菌等“网红农产品”,以物联网、云计算和作物模型等新技术降低农业种植中的气象灾害风险,并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特色险种,开展气候品质溯源,不仅解除了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后顾之忧,帮助农民深挖农产品的气候经济价值,为“津农精品”做好“气象背书”。
眼下,针对生活型农业,市气象局开展花期、红叶期气象预报以及赏花指南,为郊游采摘、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等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和实况服务,助力打通城乡绿色协调发展的“高速路”。
“目前我们正在为天然氧吧的评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挖掘天津气候条件好的乡镇村,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避暑、采摘、旅游,甚至是观星的气候指南,另一方面促进农户增收。”李春告诉记者。
变身“领航员”
服务港口航线
进入夏季,天气多变,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而突发性雷雨大风天气,经常会对港口作业、海上航行产生不利影响。
6月,大风天气就很频繁,其中6月7日夜间的一次大风过程令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副台长孙晓磊印象深刻。
“针对那次大风天气过程,我们先后两次发布大风预警信号。”孙晓磊介绍,6月7日,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在16时00分发布海上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没过多久,又在17时20分,将海上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升级为黄色预警信号,特别提示了预计傍晚到前半夜,天津港海域、南港海域、天津港锚地海域、渤海中部海域将有阵风9到10级,并提醒有关单位人员防范准备。
我国渤海唯一海上有人观测站,气象观测员杨文杰正在维护气象设施。
这一次预警比风起早了足足半个小时,为港口作业企业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固定大型机械。
随着海上气象观测设备加密,目前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布局的海上气象站已经基本覆盖北方海区,能够实现气象要素信息逐10分钟更新,而海上大风预警信号的命中率多年来也保持在90%以上,为海上大风预警提供了靶向发布的基础。
“海上大风预警以前只针对系统性大风,多出现在冬季。港口用户反馈对夏季突发性大风预警有很大需求,如果能提前20分钟发布预警,他们就能有足够时间停止龙门吊等作业。我们最近就尝试针对强对流天气过程发布预警信号。”孙晓磊介绍。
天津港工作人员使用“天津港智慧气象平台”查看天气情况。
天津不仅有平原、山地、丘陵,还有海洋、港口,而后者对风要素更为敏感,为更好服务港口、航运用户,市气象局与天津港集团、中国远洋海运天津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天津港航气象服务中心。
加强气象服务在加快提升天津港国际枢纽港功能中的全方位保障作用,气象部门还与天津港集团联合打造了直面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发展的“天津港智慧气象平台”。
“它能够针对码头公司的作业特点,以及对降雨、大风等气象要素的敏感程度,用绿色、黄色、红色给出精确到一公里网格的不同等级风险提示。”滨海新区气象局正高级工程师沈岳峰介绍。
目前,经过近两年的推广,该平台已全面融入天津港调度智慧运行平台,为港区各个环节发挥着作用。
市气象局还将服务面向更广阔的海洋,建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航线预报业务平台,开发了天津—北美跨太平洋、新加坡—巴西等多条远洋航线预报产品;建成海洋气象一体化平台,能够提供东北亚35个港口、17条航线、28个海区点、线、面结合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实现“订单式”靶向服务海事监管、油气勘测、海洋航运、港口运营等多类海洋行业。
“去年,我们借助天津港航气象服务中心技术支持,与中远海运合作,在他们的船只上进行导航试验,在国家气象中心指导下,我们的船长、预报员定时向船只发布导航气象信息,遇到情况,还可远程提示避险。”孙晓磊说,去年导航的船只达到5艘,为培养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能力积累了经验。
(原稿标题:气象服务 看我七十二变)
(责任编辑:苏杰西)
热图推荐
物流园7.05亿摘重庆沙坪坝组团57.15亩居住用地 当
海来阿木再登《天赐的声音4》原创新歌引发情感共鸣
焦点播报:支付宝全家福怎么扫(支付宝全家福)
天天要闻:阿拉伯数字是哪国人发明出来的(阿拉伯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