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消息!破难题 求实效 见真功——气象部门2022年“质量提升年”行动综述
首页 > 原创 > 编读往来 > 正文

全球快消息!破难题 求实效 见真功——气象部门2022年“质量提升年”行动综述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2022-12-20 09:20:15

啃硬骨头,打攻坚战,通过专项行动推动解决一批影响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普遍性问题——自1月中国气象局党组将2022年确定为“质量提升年”以来,全国气象部门上下一心、协同联动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层面21项任务基本实现预期目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和服务精细能力稳步提升,搭建了一批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党建呈现新气象,数据管理、防雷监管、教育培训等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气象国际合作效能不断提升。各直属单位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在积极参与国家级重点任务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各层级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凝聚成协同推进质量提升的磅礴合力。


(相关资料图)

聚焦基础 夯实支柱

6月26日至29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水。而在6月24日,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基于降水预报不确定性得出模式初值敏感区,并划定加密观测目标区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据此调整风云四号B星观测区域,开展加密观测,卫星分钟级观测数据进入数值模式运行,为预报提供有力参考。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这次风云四号B星加密观测试验,捕捉住关键影响区域,正是这些区域内天气系统的差异特征决定了预报的准确性。”定量检验评估表明,加密观测试验帮助预报员对暴雨落区做出了更准确的判断。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气象雷达、卫星等观测数据和产品质量不高、应用不深入、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受到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关注。

“质量提升年”行动实施以来,类似卫星加密观测试验这样直接服务于提质增效的实践行动,在气象部门内广泛开展。各级气象部门聚焦基础,提升质量,围绕提升精密监测能力,为精准预报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把气象事业的支柱进一步“夯实”。

一年来,雷达这件短时临近预报的“利器”,淬炼得越发锋利。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和产品质量有效提升,数据一致性科学评估方法建立;针对全国236部雷达完成两轮评估与问题整改,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标准偏差平均值从4.5dB降低到3.5dB;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全国业务化运行,天气雷达拼图V3.0版研制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20日,江苏淮北4地同一天内发生龙卷天气。当地气象部门利用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网快速扫描,应用龙卷识别算法和动态权重算法,提前10—20分钟成功预警3个龙卷。

一年来,“国之重器”风云气象卫星在应用端持续发力。开展多载荷、多手段联合观测试验;静止气象卫星实时定位精度达到3千米,快扫达2千米,极轨气象卫星实时定位精度达到500米。新发射的风云气象卫星在预报中的应用成效初显,灾害性天气等五大类卫星数据产品在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定量应用得到强化。“风云地球”平台在全国推广,在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支柱作用,提升卫星资料对国省市县天气预报业务支撑能力。

与此同时,我国气象观测数据质量不断提高,观测元数据质量问题基本清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921个台站完成地理信息核查标校与重新测绘,2096个台站测绘成果完成抽查复检,组织开展重大天气过程地面观测数据质量技术复盘。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互联互通工作不断推进,集约化业务流程试点任务全部完成。温室气体监测进一步优化,组织完成了中国区域长序列气溶胶和温室气体产品开发,温室气体观测站网建设有序推进。

今年12月,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有望结束为期半年的业务试运行,转入正式业务运行。不断提升的气象基础业务能力,做好了面对新需求、新挑战的准备。

对接需求 优化服务

“过去40分钟,东港市孤山镇、黄土坎镇的降水量已达到40毫米;预计未来20到40分钟,还将出现30到50毫米的降水。”8月14日21时17分,辽宁丹东东港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这也是丹东市自7月1日调整暴雨预警信号标准以来第一个暴雨红色预警。

相比从前,新调整的预警信号标准大不相同——根据丹东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上调了触发预警的降水量“阈值”,并将1小时雨强纳入预警标准之中。“按照原标准,这次过程需要发三次红色预警,而调整后仅需针对特定地区发布一次。”丹东市气象台副台长李瑞晗说。

丹东的尝试,源自今年4月启动的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优化调整。而这次调整工作,又是气象部门深入对接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多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预警发布“大水漫灌”、气象服务应用观测预报产品不足等问题,是影响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阻碍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顽疾。中国气象局党组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质量提升年”行动的重要目标,一再加以强调。

在湖南生活的人们,可能会发现今年的暴雨预警与以往有明显不同:蓝色预警不再出现,多了“暴雨临灾警报”,这源于当地气象部门做出的一系列探索。湖南气象部门在山丘区与平湖区设置不同的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标准,将1小时雨强纳入其中,并分别制定1/3/6/12/24小时极端降雨标准。而新增暴雨临灾警报则明确由县级气象部门基于实况雨量监测情况发布,面向县、乡、村防汛责任人和受影响区域的社会公众,专门负责解决 “转移谁,何时转”的问题。

一年来,瞄准让预警“精准滴灌”、发挥实效这一目标,气象部门精准发力,组织在7省35市(县、区)完成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和试点发布工作;推广应用短临预报业务平台(SWAN3.0),国家级短临监测预报预警技术产品辐射到一线。开展气象预警信息应急广播及短信精准靶向发布试点,向300余万农机手、种粮大户和农机作业管理人员提供精细服务。

一年来,精细化观测预报产品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气象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中,全面梳理现行气象服务产品1038种,完成产品替代应用919种,构建起“业务化网格实况/智能网格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在江西,“6小时风险预警、3小时风险通报和1小时风险叫应”的“631”机制,将预报预警能力的系统提升落实落地。实施以来,江西因暴雨诱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伤亡明显减少,“631”机制成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成员单位指挥调度群众转移的“发令枪”,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列为地方典型经验做法。分级递进式的预警服务模式,避免了多层级、高频次重复服务,让气象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更精准地“奔着需求去”。

锐意创新 加强管理

8月24日,《中国气象局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实施办法(试行)》发布,以赛场赛马、只求实效的方式,不设门槛、选贤举能,“张榜”需要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熊绍员表示,“揭榜挂帅”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为目标定位,以解决业务科技问题成效为评价标准,是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的制度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质量提升年”行动实施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健全统筹机制,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质量。气象部门出台创新指南,开展创新评估,印发《气象部门创新工作管理办法》,瞄准发挥效益,全面优化气象创新工作管理,强化项目立项和绩效评价,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数值预报作为“国之重器”,在气象科技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气象局着力构建新型数值预报集约研发机制,凝聚攻坚合力。印发《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统筹发展工作机制》,统筹国省研发力量,初步形成国省统筹研发机制;落实《“十四五”数值预报业务发展规划》和年度研发任务,推进一体化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框架构建。

11月18日,中国气象局批准新建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方向包括数值预报、灾害性天气、应用气象、气候变化等科研业务急需领域。至此,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已达25个,基本涵盖气象科研业务主要领域,为进一步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甘肃,气象部门发挥兰州当地学科优势,打造更加开放的“一纵一横”科技创新平台,以各类观测站点为前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种创新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在复杂地形下强对流、新能源、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可行性论证、典型生态环境等领域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支撑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软件”发展离不开各类工程项目“硬件”支撑。一年来,中国气象局瞄准工程管理水平不高、标准支撑不够等短板,强化项目管理,稳步提升建设质量,加强评估及平台机制建设,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制定《气象基层台站建设标准》,提升台站基础能力。

与各项能力提升相匹配的,是气象管理质量的同步提升。一年来,中国气象局锁定数据、防雷、人工影响天气安全、气象标准、国际合作和党建等领域管理不顺、效率不高等问题,狠抓制度规范。加强气象数据共享和管理制度建设,规范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市场,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弹药存储和使用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气象标准化管理机制,提升气象国际合作效能,落实健全党建制度体系,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更好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

固本培元,壮筋续骨。质量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今年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将成为再攀高峰的基础。气象部门将继续强化主动、互动、联动,形成合力,夯实“四大支柱”,进一步形成解决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合力,推动“质量提升年”行动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刘钊 责任编辑:张林)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