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日是提振文旅市场的重要契机。今年“五一”小长假,上海以400亿的旅游消费成绩领跑全国,同比2020年(约95亿元)增长了约321%,成为小长假“人气最高”旅游目的地。那么,为迎接此次“五一”大考,上海是如何做好文旅市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谋划,助力行业强势复苏?除了本身的经济、金融、交通等优势,上海当前的文旅发展路径对于其他旅游城市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产品供给:立足高品质文旅消费
据了解,2021年“五一”节假日前,在对旅游客流进行充分预判之后,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为更好满足市民游客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快上海文旅行业复苏回暖,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要持续做好“乐嗨上海”品牌,推出“百年建党红色行”“都市潮流打卡地”“亲近自然新城游”“看戏观展品文化”四大板块系列文旅产品149项活动。
相较于2019年“五一”假日期间上海市推出的文化民俗、都市观光、亲近自然、乐游农家四大主题共57项活动,今年的文旅产品内容更丰富,类型更齐全,且更加聚焦于民宿、观剧看展、都市观光等文旅产业链下游终端消费环节,经济带动作用更加明显。而这期间,民宿、酒店等旅游住宿业也迎来一波“补偿性”消费,热门景区TOP10之首的迪士尼度假区所引爆的“圈层效应”更是迅速带火了周边的酒店、民宿。
在都市观光游方面,除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外滩、豫园经典等旅游景点之外,青浦、南汇、松江、嘉定、奉贤五个新城也纷纷推出了休闲、观光、文博等主题活动,凸显新城文旅禀赋特色;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南京路步行街、思南公馆街区等各大特色街区则适时通过打造夜生活新地标等,吸引游客关注。为努力将黄浦江旅游建设成为上海旅游的入口和上海第一旅游目的地,“五一”假期,浦江游览推出了航程45分钟精华游、航程70分钟世博游、总用时210分钟海派餐饮游、及主题定制游,努力将浦江游览班轮航线打造成为黄浦江上的新亮点。此外,上海旅游集散总站也推出多条生态野趣特色线路,为市民游客打造更舒适的休闲旅游体验。
业态提升:文旅经济数字化持续发力
数字化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文旅服务,为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提供强大动能。当前,上海正聚焦“文旅经济数字化”“文旅治理数字化”“文旅生活数字化”三个方面,推动产业升级迭代。
今年年初发布的《上海热门文化旅游景点数字化服务评价报告(2020)》显示,上海文化旅游景点单位数字化服务平均分从2019年的80.81分提升到2020年的88.16分,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公园类景点的数字化能力提升较快,热门文化旅游景点已普遍具备线上购票、预约、退票和在线咨询能力,景点更加注重用新技术对数字场景的打造,68%的景点已经使用直播、VR等新技术等。此外,上海文化旅游景点单位越来越注重用数字化加精细化打造“小景点、大文化”,用数字化加人文关怀体现服务的国际水准,用数据驱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可以说,当前,上海的文化旅游景点正在逐渐实现从数字化宣传到数字化传播、从数字化服务到数字化体验的双重迭代。
“建设国际数字之都,是上海‘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文旅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体验,进一步提升文旅现代化治理水平,对文旅部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前几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谈到。目前,上海市文旅局正在编制《上海数字景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以期尽快推动实现旅游要素数字化、运营管理智慧化、旅游服务个性化。
致敬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热潮涌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五一”假期,上海红色旅游热潮涌动。红色景区接待量较往年同期有了成倍增长,试开放的“一大”广场日接待量最多一天达到1.1万人次。为迎接建党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纪念馆和中共四大纪念馆如今正在联合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未来将形成以革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挖掘、利用上海的红色资源,上海还在进行《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立法,以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法治化、规范化;未来则将制定出台《关于本市促进红色旅游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暂名),研发推出一批红色主题旅游线路。
正如方世忠所说,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记忆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赋予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也是上海市民的骄傲。作为上海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红色旅游正不断拓展内涵,向越来越多人讲红色旅游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深耕公共文化服务:为文旅获得感和幸福感加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旅服务融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进“五馆一站”与旅游功能叠加,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还有助于推动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目的地。
立足高品质文化消费,“五一”假期,上海文旅系统组织推动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博物馆、美术馆,推出“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之第三段落‘一个展览'”、“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等多场展览和音乐会等精彩演出,以及相关云端体验活动,持续丰富假日公共文化供给,促进线上线下文旅消费。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引流效果自然不可小觑。据统计,“五一”假期期间,上海市重点文化场所共接待游客165.34万人次。其中,对外开放的59家美术馆举办展览109项、公共教育活动62项,共接待观众13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全市开放的86家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39场,共接待观众50.68万人次,同比增长423%。美团打车“上海五一出行大数据”显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构成了打车出行目的地“Top5”。上海儿童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成为享受“亲子时光”的热门目的地。
生态营造:注重城市微更新
“五一”期间,上海武康路一座装饰着粉色蝴蝶结的阳台意外走红网络,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网红打开点。事实上,类似的 “微景观”大大小小分布在上海16个区的各个角落。2020年12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首批50家“家门口的好去处”,这些公共空间,既有书院、美术馆、博物馆,也有体育公园、文化弄堂、滨江驿站等,依托文化、娱乐、健身、游憩、绿化、商业、餐饮、农业等资源,上海推出了展现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及公共服务,从而让市民游客能更好体验“微旅游、慢生活”。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上海旅游”高峰建设工程,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等旅游“微空间”。这些空间和历史风貌街区、特色休闲街区、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园互为补充,成为上海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载体。如此,不仅实现了主客共享,也有助于通过文旅融合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方志忠表示,在上海,一大批历史文物建筑经历了保护修缮、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在这里交汇,打造出了城市更新的新范式,丰富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的文化消费和艺术生活。
无论如何,需要承认的是,上海文旅市场的强势复苏最重要的前提还是全国及上海本地疫情防控得力。早在今年3月18日、4月10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有序放开对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区75%的限流管控,这也为上海文旅行业有序复苏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市场环境和时间缓冲期。但不可忽视的是,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伴随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向纵深迈进,跨省、跨市、跨区(县)引流效果愈加突出,对于推动地方文旅复苏同样大有裨益。
当前,长三角都市圈内的联动发展正逐步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全面迈进,上海龙头效应愈加明显。在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对标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旅IP和行业龙头企业云集和的上海,伴随科技、服务的持续赋能,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热图推荐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腾讯回应后抖音再发声明:用户数据不应该成为腾讯公
7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 累计挂牌投放量达18万吨
桔子树艺术教育3登消费投诉“黑榜” 资金紧张难退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