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不见面审批”成为一些地方政务服务的优先选项。日前,北京市公安局利用“网上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公安出入境微信号、北京交管“12123”App等网上办事平台,推行“不见面审批”政务改革,方便市民办事。此前,朝阳、丰台等区也推出“不见面审批”举措,努力维持公共服务高效运转。(光明网2月24日)
《新京报》对“不见面审批”有一个清晰的解释,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现代物流服务,通过网上办理,实现申请人与审批人不需见面就可以办结事项的审批服务模式”。疫情防控期间,阻断病毒扩散的重要途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物理隔离,但很多业务办理却不会因为疫情存在就停滞,特别是在复工复产初期,太多的业务急需要通过审批进而走上正轨。
“不见面审批”不仅杜绝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效率、办理成本等多方面也大大优于传统线下审批,可以说无论是在疫情期间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还是为复工复产顺利推进,都立下了功劳。
其实,“不见面审批”并非此次疫情期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早在“互联网+政务”蔚然成风之时,就有不少地区在试行或推广。但相较于疫情期间成为“刚需”,此前的“不见面审批”还只是锦上添花的备选项之一,更多的审批还是需要见面方能完成。在大力推行“一次办”之前,传统的线下审批可谓费时费力,耗时时间长不说,反复跑冤枉路也是常态,如果再遇到个别工作人员的“刁难”,要想办理成功一次审批可谓困难。
效率高、成本低的“不见面审批”之所以没有全面推动,也与负责审批的相关部门积极性、主动性相关。如果把“不见面审批”当作是对自身权力的一种削减,就既没有压力更没有动力去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
此次疫情,给了审批办理业务的双方、特别是拥有审批权的相关部门一次全面体验 “不见面审批”的机会。无论是被迫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不见面”在疫情彻底结束前都将是审批业务办理的主要方式。它既是对电子政务的一种普及,也让更多人在“不得不用”中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
种种因素叠加,都让“不见面审批”有了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那我们能否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使“不见面审批”成为常态化机制?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不存在太多问题,疫情防控期间的流畅运转即是明证。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审批部门能否转变观念,实现理念从管理到服务的更迭,认清楚审批权是为民众与企业服务的手段,而非显示权力存在感的工具,真正从“效率优先”的层面确定审批方式。
事实上,“不见面审批”成为常态机制后,受益的不只是需要办理业务的个人或企业,效率的提高也能让负责审批的部门摆脱疲于应付的局面。更关键的是,社会运行效率因此而提高的受益者将是每个人。所以无论是谁,都有责任推动以“不见面审批”为代表的线上业务办理,从一时一地走向全时全国,从疫情期间的“救急”手段变成常态化的机制。
夏熊飞
热图推荐
患者在“便民药房”购高价药引关注
美B-17轰炸机坠毁已造成至少7死8伤 伤者已送医
多哈田径世锦赛苏炳添、谢震业百米惊险晋级
三代考古人的“中国最早王朝”的探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