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8月,北京市朝阳、海淀等10个投放区,公共自行车日周转率同比增长,已经超过共享单车,最高的延庆区日周转率是共享单车的近6倍。来自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的专家表示:“共享单车热潮过后,各地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数据都有了好转的趋向。”(见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共享单车兴起时,曾祭出了免费骑行策略,与在时限内同样可免费骑行的公共自行车相比,共享单车拥有投入量大、随借随还等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也正因如此,不但出现了需求被过分鼓励的现象,还呈现出对公共自行车使用的“挤出效应”。如今看来,共享单车这种不计成本的形式,显然违背了市场规律,免费模式难以持续。当共享单车正常收费,投入量缩减,其使用性价比方面的劣势就显现出来。比如骑行1小时,各品牌共享单车的价格在1元到4元不等,这一价格与选择公共交通以及使用1小时内免费的公共自行车相比,均处于劣势。
其实,共享单车的“走凉”并非模式的失败,城市自行车出行本就存在与生俱来的多重限制,高成本低效率不可避免。要想获得更多市民青睐,激励与优惠不可或缺,这也决定了单纯的市场力量很难提供持续的普遍性满足。当然,既便如此,共享单车所创造的灵活、便利、普及的服务机制,仍是公共自行车缺少并难于做到的,如“无桩还车”等。
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相比,更深层的差别还表现在所提供的消费与服务方式上。公共自行车是政府兴办或采购的公共服务项目,而共享单车则是更贴近消费需求的市场的方式。市场的方式可以更灵活、触角更深入,而公共自行车则存在行政主导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等体制、机制弊端。要想让这两类自行车实现同样的效果,公共投入成本将会更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如今公共自行车回暖,需求转向,其实也是为政府出了一道考题:要不要加大投入,对自行车出行大包大揽?
应当说,这两类自行车在城市交通出行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几乎重叠,一个城市如果不是特别大,两个系统,两套运管体系,难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于城市来说,需要的是自行车出行有效合理的服务——纯粹政府运营代价太高,效率有限;纯粹的市场运营,价格又太贵。既然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之间存在天然的互补性,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来实现相得益彰呢?
所以,更优的做法或许是推进二者融合,形成“市场运营+政府购买”的模式,把对公共自行车的投入,用来购买共享单车服务,通过价格协议维系服务的公益性,从而让利给市民,实现互惠多赢。
热图推荐
数字技术成为文旅融合的“发动机”
对话网络作家何常在:网络文学的说法早晚会消失,只
以匠心打造精品 树立优秀网络文学典范 2019年优秀
董明珠江厦桥东闯红灯 交警:这是一次误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