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架桥坍塌到小吃店爆炸,接踵而至的两起突发事故让名城无锡骤然卷入舆论漩涡。面对呼啸而起的舆情,无锡有关部门的应对之策似乎并不令人满意——先是对第一起重大事故“迟迟不语”,随后,在造成更大伤亡的第二起事故已然发生的情况下,不是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而是忙着在官微“无锡发布”上“气呼呼”地给围观的网民们“上课”。
这篇评论文章“要求”大家:在真相出来之前保持克制和理性,不转发、不乱发各种不知出处、不明所以、道听途说的画面和文字;有判断力、辨别力,不盲从、不信谣、不传谣;团结一致,积极传递正能量,网上网下凝心聚力共渡难关。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虽然“江苏省、无锡市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全力开展事故救援处置工作”,但是,“比事故原因、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似真似假的揣测、别处新闻的嫁接,是自媒体假慈悲博眼球式的祈祷……”
乍看起来,“无锡发布”的“要求”无可厚非。可稍加打量就会发现,在这些“要求”的背后,有着一种不应有的偏见与傲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大突发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众声喧哗”,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对当事地方、当事部门而言,唯一正确的应对姿态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以开诚布公的“新闻发布”回应公众的关切。也正因如此,国务院早在2016年就颁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切实增强舆情意识,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
对无锡而言,舆情应对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居高临下地给网民们“上课”,而是尽力做好信息公开,及时而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许,“众声喧哗”之中,确有一些捕风捉影甚至别有用心的“杂音”,可也必须看到如下两点:其一,“杂音”更多是对“迟迟不语”的批评,是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的“结果”。与其声色俱厉地“要求”网友“保持克制和理性”,不如第一时间公开信息,老老实实地公布真相。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只有“众声喧哗”才能“逼”出事件的真相。其二,在“无锡发布”的笔下,网络民意在某种程度上被污名化了。在那里,转发相关视频、传播某种质疑、表达某种情感,俨然都成了“禁忌”——被轻易“定性”为敲锣打鼓式的幸灾乐祸或博眼球式的假慈悲,被粗暴贬损为官方通报到来之前的“自嗨”。
在这个意义上,这样的舆情处置显然已经“跑偏”。虽说相关评论是几经“周折”才被“搬”到“无锡发布”的,但是,这样的“上课”内容这么一字不落地升级为“官方通报”,已足以显示舆情应对上的怠慢与粗陋。对此,无锡以及其他有类似“状况”的地方应及时醒悟,并有所行动。自诩为“正能量”的源头,而将不合己意的“杂音”贬为“自嗨”,其实也是一种“自嗨”。(王学钧)
热图推荐
对话网络作家何常在:网络文学的说法早晚会消失,只
以匠心打造精品 树立优秀网络文学典范 2019年优秀
董明珠江厦桥东闯红灯 交警:这是一次误识别
浙江“最多跑一次” 法国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