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特殊困难群体,尊重残疾人意愿,保障残疾人权利,以“平等、参与、共享”为目标,注重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让残疾人真正成为权利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有者。经过70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残疾人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残疾人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残疾人获得了平等的公民身份,残疾人事业开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至今,中国残疾人事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逐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残疾人作为国家公民,其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并逐步扩展。基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家采取分类保障原则逐步建立起特定群体的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事业获得初步发展。这包括:建立健全优待抚恤制度,提升革命伤残军人福利待遇;建立福利机构,收养或安置无依无靠的重度残疾人、残疾孤儿、残疾老人、伤残军人,保障其基本生活;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使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在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妥善安排;发展福利生产单位,支持残疾人就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福利型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成立盲人聋哑人协会,残疾人开始参与到自身事务的管理之中。
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残疾人事业乘势而起、因时而进,广大残疾人生活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大力提倡人道主义,奠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思想基础;成立中国残联,并逐步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颁布《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事业发展有了法制保障;国务院成立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政府部门的残疾人事业管理职能得到明确;残疾人工作被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程,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事业全面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残疾人生存、发展和参与状况显著改善;开展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面掌握残疾人基本情况,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三个阶段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格外关心关注残疾人,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夯实,福利水平逐步提升。政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保障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着力维护残疾人健康权益;连续实施两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依法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建立残疾人专项补贴制度,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加大无障碍建设力度,各地陆续出台辅助器具补贴政策,全力提升残疾人福利水平;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基础管理和大数据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管理转型升级。
中国残疾人经济社会地位发生显著改变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显著进步,残疾人经济社会地位发生显著改变。
首先,残疾人生存权得到切实保障。针对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织密织牢残疾人生活保障网,切实保障了残疾人的生存权。实施贫困残疾人专项扶贫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按照“普惠+特惠”保障原则,采取单独施保等措施,优先、重点保障困难残疾人,建立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加大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障参保补贴力度,提升残疾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完善贫困预防机制;改革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灵活就业方式,探索公益性就业、辅助性就业等方式,支持残疾人创业。
其次,残疾人发展权逐一实现。为保障残疾人的发展权,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主干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了以《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为重要支持的行政法规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工作体制优势,逐一实现残疾人的发展权。最近几年,国务院颁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加大居家无障碍改造力度,残疾人的健康权、教育权、就业权、独立生活权等快速实现。
最后,“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正在改变: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建议用“残障”代替“残疾”。为促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程度,国家采取便利措施,积极推进残疾人政治权利的实现;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消除残疾人社会参与障碍;将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纳入国家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残疾人也开始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从“被动的施予者”向“积极的创造者”转变,涌现出一大批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先进人物。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
党和政府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
首先,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残疾人事业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这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结合了执政党的权威性、行政资源的可持续性、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残联组织职能的多样性等优势,稳定、持续地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自1988年以来,国务院颁布了七个残疾人事业五年发展规划,对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做出总体部署;进入21世纪以后,残疾人事业逐步纳入到党的报告和政府五年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事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政府还专门制定了一批残疾人专项规划,进一步细化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将残疾人事业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不仅为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组织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使残疾人事业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也使残疾人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将残疾人事业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要求各项建设事业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进一步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思想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并建立了残疾人赈济制度和收养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大力发展福利生产单位,建立了残疾人劳动福利制度,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和残疾人的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以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为重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框架体系。进入新时代,“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已逐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残疾人成为社会共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更高目标。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残疾人事业把贫困残疾人作为群体攻坚重点,织密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热图推荐
董明珠江厦桥东闯红灯 交警:这是一次误识别
浙江“最多跑一次” 法国人点赞
湖南益阳公务员古风辞职信在网络上传开
北京发现野生兰花新种 刷新世界“无喙兰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