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刷新未来想象,为雄安新区建设植入更多文化基因,一定能打造出一座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的人文新城
不久前,雄安新区50多个村庄的征迁陆续启动,一座全新的未来之城正破土萌芽、蓬勃生长。与此同时,从坚持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到建档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雄安新区的做法值得关注。
少数地方的旧城改造、农村建设中,那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老民居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保护,代之而起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勾起儿时回忆的雕花门楼换成铁门、防撬门,什么美式欧式,有人觉得“洋气”,但更多人感觉“美”中不足,甚至不伦不类。住新房、上楼房,改善居住条件理所应当,但全然推倒过去的传统建筑、传统生活,必然会形成机械生硬的“文化断层”。正因为这样,保留传统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根扎得越深,枝叶才能越高大。“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简单一句话,道明了雄安的文化追求。《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从老民居到老物件,从地上到地下,历史遗存、传说故事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贝,今人有责任、有义务将其更好地留给后人,发扬光大。
容城县河西村是首批征迁试点,村里有一处百年老宅。60多岁的户主王先生说,2002年他打算拆旧房盖新房,给儿子娶媳妇。他的父亲对老院有感情,说啥也不同意。最后家里拆掉临街老房,盖成新房。回头来看,幸存的老宅如今成了“宝贝”。文化是有记忆的,文化传承有时候就需要有王先生老父亲那样的执着态度。论历史底蕴,雄安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能为新区建设注入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
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人文雄安”,也难有“创新雄安”。一座城市的魅力离不开颜值,最终要靠文化传承打基础,通过文化创新拓展内涵、增添风采。组织新区小学生拍下雄安人的民居和日常生活,留住雄安记忆;邀请一些艺术家到雄安驻点创作,激发各种创新创意,“画”说雄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厚植文化底蕴的角度出发,深圳建科院公司参与新区规划建设以来,注重从文化角度想问题、促发展,为新区发展增添了一份人文关怀。引入更多文化单位和文化资本介入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雄安在文创领域挺立而起,创新之城的光彩将更加炫目。
走得再快,也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羡慕新的风景,也不要忽略原有的美丽。展望未来,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丰富城市内涵、提升生活品质至关重要。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唤起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刷新未来想象,为雄安新区建设植入更多文化基因,一定能打造出一座具有示范和引领意义的人文新城。(张志锋)
热图推荐
董明珠江厦桥东闯红灯 交警:这是一次误识别
浙江“最多跑一次” 法国人点赞
湖南益阳公务员古风辞职信在网络上传开
北京发现野生兰花新种 刷新世界“无喙兰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