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有余,受访者超过14万人次,分析各类“大数据”20余项,6月20日,最新版的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结果出炉。
郑州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消息时强调,这是继1987年、2000年、2007年和2010年之后,郑州市第五次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全方位“体检”,其中不仅有各类交通出行与运行数据,更多地体现了郑州“速度”背后的改变。
记者留意到其中与市民生活关联度极高的“四变”:
出行效率变高。尽管2017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工作日常住人口出行总量达到1350万人次/日,较2010年增长13%,且私人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72万辆,较2010年增长了3倍多,但中心城区早高峰路网平均运行速度达到了22.6公里/小时,较2012年“畅通郑州”建设之初提升了15.3%。
出行空间变多。先前老城区是人们出行的热点区域,但最新的调查显示,郑东新区近年快速发展,出行总量超过200万人次/日,占中心城区出行总量的13.4%;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在快速崛起,出行总量超过90万人次/日,是外围各区域中出行量最大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每天早高峰时段西向东方向的出行量是东向西的1.6倍,大批居住在西区的人们在清晨如潮水般涌向产业发达的东区。
出行方式变多。2016年底郑州市公交线路运营长度为4600公里,较2010年增长近三分之一,轨道交通形成了由3条线构成的基本骨干线网,总长93.6公里,2017年日均客运量69万人次,最高单日客运量109万人次。共享单车的出行比例达到4.2%,在全部自行车出行总量中占比45%。
出行比例变优。近年来居民出行距离不断增长,全方式平均出行距离已达到5.9公里,而2010年该指标为5.5公里。伴随这一数字的增长,中午回家的出行需求降低,午高峰出行比例较2010年降低4.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购物、外出就餐等生活类出行强度有所下降。在出行目的构成中,居民生活类出行比例首次超过了上下班、上下学等通勤类出行比例,为享受生活而出行多于为了工作。
“多组数据显示,伴随经济的发展,郑州市民出行‘内容’的变化显示出其生活品质的提升。”郑州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与2010年相比,郑州市的道路规模增长了近45%、‘井+环’快速路系统的建成、轨道交通告别空白等多措并举,优化了郑州市的交通环境。”
据悉,此次城市综合交通调查将为2035版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多个交通专项规划提供关键性数据支持。(记者 李林)
微评
让数据成为服务民生的“指南针”
最新版的郑州市城市交通“体检报告”新鲜出炉,从这份“体检报告”上,我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变化:午高峰出行比例在出行需求总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竟然不增反降;购物、外出就餐等生活类出行强度也有所下降;居民生活类出行比例首次超过通勤类出行……
乍一看似乎有些颠覆我们的认知,但仔细品味,又与你我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息息相关。由于工作繁忙,不愿浪费时间和金钱,更多上班族选择中午不回家;网购和外卖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外出购物就餐少了;不再完全围着工作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逐渐成为共识……受高质量发展深刻影响的你我正是汇集成数据的一个个样本。
有人说,“信息是21世纪的石油,而分析则是内燃机”,数据正成为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听数据说话,就是听群众心声,尊重客观数据,就是遵循发展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数据统计,动态全面地了解群众所需,为政策制定和机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推动社会前进车轮滚滚向前。唯有此,才能使数据的价值最大化,才能让数据真正成为服务民生的“指南针”。
热图推荐
北京发现野生兰花新种 刷新世界“无喙兰属”记录
党员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需“一鼓作气”
国家旅游局:端午假日前两天出游人次高达6630万
6月新规:贩卖个人信息入罪 新媒体纳入互联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