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沙荒地治理情况如何?
首页 > 原创 > 时事锐评 > 正文

河南省沙荒地治理情况如何?

来源:新选择网 2018-06-19 09:15:46

QQ图片20180619072700.png

南乐县西邵乡乔崇疃村果农正在摘杏。(记者 陈慧 摄)

6月17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防止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

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在河南省境内形成大面积风沙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共有沙荒面积1933万多亩。沙区主要位于我省东部和东北部,地跨郑州、濮阳、商丘等10个省辖市48个县(市、区)。全省原有的53个贫困县中,有16个县在沙区。

河南省沙荒地治理情况如何?记者近日前往濮阳、商丘一带探访。

南乐县西邵乡大部分为黄河故道,曾经是荒漠化严重地区。如今,田里不少老杏树基座仍比周围田地高出半米有余。

“风大的时候,沙丘像波浪一样滚动。”15年前风吹沙舞的场景,李崇疃村48岁的村民乔玉华仍记忆深刻。“好看是好看,但漏水漏肥地没劲儿,种啥不成啥。”

这里的千年古杏林给当地政府和群众指明了防沙治沙的捷径。沙土地种麦最多收三四百斤,杏树耐旱怕涝,附近村家家户户都种不少。在10亩大的杏园里,乔玉华两口子一人忙着疏枝,一人打着营养剂。因为更新了品种,杏园今年头一次丰收,怕树小累着,没让它们多结果,亩产1000多斤。“今年5月底不到10天就被游客采摘完了。等明年一亩产4000多斤,一斤5块,俺这10亩地你们算算有多少!”两人干劲十足。

从沙丘连绵到果园成片,这里每年引得数万人一起来赏杏花雨。2015年12月,西邵乡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南乐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

200多公里外的宁陵县,历史上也饱受风沙之苦。“大风一起刮到犁底,大风一停坑满壕平。”全县79.3万亩耕地中,约三分之一沙化。

宁陵县石桥镇万庄村位于风口,被誉为“老坚决”的造林英雄潘从正,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培育金顶谢花酥梨。如今,石桥镇7万亩耕地,6万亩种的都是梨树。穿梭在一望无际的梨园中,该镇党委书记闫云峰由衷感慨,酥梨是石桥镇的致富“功臣”。“石桥镇人均一亩梨,每年为全镇贡献人均1万元的收入。”整个宁陵县,酥梨面积发展到22万多亩。

除了成片的果园,农田里间作的一行行白蜡杆条也是防风固沙的利器。“一人多高的白蜡杆条不仅能挡风沙,它的根系还很发达,旱了能把水抽上来,涝了能把水排走,对庄稼成长非常有利。”宁陵县林业局副局长侯波说。

他介绍,宁陵县农条间作面积达1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白蜡杆条生产基地。利用白蜡杆条生产的产品由传统的武术棍、筐篮,发展到沙发、保健椅、花架等高端工艺品,销售到北上广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到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中,摘掉了贫困帽。

沙进人退,绿进沙退。据2015年第五次全国沙化监测结果,河南省的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近900万亩,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减少了1000多万亩,很多流动沙丘和流动沙地被拔地而起的绿树“收服”,千万亩沙荒地变成沃野良田。

河南省林业厅造林绿化管理处副处长宋明伟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特别是沙区每年新增造林面积25万亩以上,全省沙区林木覆盖率达19%以上,基本形成了点、片、网、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粮食平均亩产增长15%以上。各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林、种苗花卉、休闲旅游,大力培植沙区支柱产业,促进了沙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据统计,2017年,沙区林业总产值达671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防沙治沙之路,使得沙地变绿、农民致富、乡村更美。

热图推荐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50662 0577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豫ICP备17010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