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云扫墓:新祭奠寄托不变的怀念
首页 > 原创 > 聚焦 > 正文

清明节云扫墓:新祭奠寄托不变的怀念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0-03-27 09:56:03

对于那些逝去的亲朋好友,我们总会追忆和怀念,在每年传统的清明节,这种思念越发强烈。往年此时,各地墓园都陆续进入清明祭扫的高峰期,而今年清明节尚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需要最大限度地防止人员扎堆聚集。对此,民政部和全国多地均发布通知指出,疫情期间暂停或限流清明祭扫活动,鼓励通过网络祭扫、网上时空信箱、小规模家庭追思等方式,以降低实地祭扫人数及祭扫活动聚集的感染风险。

病毒无情,暂时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心与心的距离不会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而疏远,更无法阻断我们对亲人的爱和思念。清明节的核心意义是表达对先人的敬仰、缅怀和纪念,这种情感表达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用心。虽然我们不能亲自去墓碑前祭奠先人,但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真挚的情感,同样可以表达追思和怀念。如今,在互联网新技术的保障下,寄语、献花、点烛、挂黄丝带等“云祭扫”方式,同样能传递我们缅怀追思先人的情感,不仅能保住疫情防控来之不易的成果,也同时践行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助推了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形成。

云扫墓:新祭奠寄托不变的怀念

3月15日,伴随着江南丝乐,主持人宣读“绿色殡葬倡议书”,“百姓祭扫、生态殡葬、环保殡葬、绿色殡葬”祭旗入场,主祭人诵读祭文,行祭酒礼,敬献花环,最后为每个墓穴代献花。这是由常州金坛公墓办事处主办、金坛区茅山福承陵园参与的清明集体祭扫活动

近日,一条跨越宁汉两地的5G视频电话成功连线。在南京,雨花功德园的工作人员认真擦拭墓碑,代献鲜花;在武汉,郭先生通过手机在线观看代祭的5G直播,通过网络寄托自己对爷爷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郭先生是南京人,目前在武汉定居工作。2008年爷爷在南京去世,此后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带着妻儿回南京给爷爷扫墓,和爷爷说上几句心里话。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郭先生无法在清明节亲自给安葬在南京的爷爷上坟祭扫。雨花功德园近期推出的5G可视网上“云祭扫”解决了郭先生的难题,只要关注“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微信公众号,进入“云祭扫”后,可以点击网上祭扫,输入亲人姓名,可用虚拟形式为逝者献花、进香、点烛来表达哀思,实现绿色环保祭扫。从现场效果看,网上祭扫画面稳定、声音清晰,还可实现多点位同时观看,目前上线祭扫已达万人。

2020年的清明节,多地还处于新冠肺炎防控时期。民政部办公厅早就发布通知,鼓励通过网络祭扫、网上时空信箱、小规模家庭追思等方式,以降低实地祭扫人数及祭扫活动聚集的感染风险。同时,河北、四川、广东、山东、江苏等多地也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代祭扫”,鼓励民众多元表达哀思。

3月9日,雨后的常州龙城古园透着青草香。“愿所有思念在春天里传递”,随着主持人低缓的声音响起,清明集体祭扫仪式开始了。工作人员将白色蜡烛、菊花轻轻地放在墓穴上,代为表达缅怀之情。

苏州市还开通了“苏城云祭扫”公益信息平台,平台将为逝者亲友提供“通知公告”“墓区简介”“网上祭扫”和“代客祭扫”信息等服务,并将以公墓、骨灰堂(塔陵)为单位,开展一次工作人员的集体代祭扫。无锡市将现场祭扫活动改为公墓服务管理机构免费代为祭扫(每个墓穴敬献菊花)。

广东省民政厅印发了通知,要求尽可能提供网络祭扫、代祭服务、敬献鲜花、挂黄丝带和寄心语卡等简约文明的替代性服务。深圳、汕头、中山、肇庆等地发文明确,全市暂停现场祭扫服务,倡导通过家庭追思、网络祭扫、书写寄语等方式遥祭先人、慎终追远。

最近,许多北京市民收到了北京市清明临时指挥部的短信提醒:疫情期间请尽量不到现场祭扫,选择网上或代为祭扫;现场祭扫需预约,不预约不入园。3月21日,北京迎来了今年首个祭扫服务接待日,北京市民政局统计数字显示,当日,全市223个祭扫点到现场祭扫总人数约1.8万人,网上预约代为祭扫1579条。

“每年清明期间,万安公墓接待祭扫人数约为6万人,而今年截至3月20日16时,万安公墓预约祭扫总人数仅为去年祭扫人数的1/20左右。”北京市万安公墓副主任石江海介绍。

而八宝山人民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等接待首日园内人数较往年也出现明显下降,祭扫人群到访相对分散,各扫墓点均执行了单项进出等控流措施。

据北京市清明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李全喜介绍,目前更提倡网上祭奠和申请代祭服务。市民可以登录首都之窗、北京市民政局或各区政府官方网站,点击“清明节网上祭扫”专题,选填祭奠对象,填写留言人,选填纪念私语,选填献花、点烛、上香、祭酒等祭奠物品,点击提交后,进入内容页进行查看,完成网上祭奠。此外,为方便祭扫和防控疫情,各殡葬服务机构将为广大市民提供代为祭扫服务,公墓可免费提供清扫和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等基本服务。

清明追思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人们对逝者的追思缅怀,也是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无论方式如何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这个特殊的清明节,只要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一如既往,无论是请人代祭扫、云扫墓,还是网上寄语、献花、点烛等方式,其附着的心意与传统祭扫方式对逝者的缅怀并无二致,而且更加环保和便捷,都是对已故亲人最好的纪念和追忆。(记者 张峥)

网上纪念馆:在云空间缅怀抗疫殉职医护

3月19日,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创建的网上纪念馆“致敬逆行——2020疫区医疗救助民间纪念馆”正式上线。纪念馆的第一期,就是为这次疫情中以身殉职的医务工作者们建立祭奠空间。

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作为协会会长,在纪念馆上线之际,给在疫情中殉职的武昌医院刘智明院长的妻子蔡利萍女士写了一封公开信:“我们想,是得有个地方为这些不能再回家的灵魂点亮烛光,感念他们在灭顶之灾时的救命之恩。与其说逝者需要悼念,不如说更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需要从他们的离开中获得力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李文亮、梅仲明、朱和平、江学庆……这些熟悉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平介绍,都能在这个网上纪念馆里看到。网友们可以在这里点亮烛光,写下感言,成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迄今,纪念馆里已经收录了34位医务人员的纪念信息,其中有5位来自武汉市中心医院。

罗点点说:“如何帮助在重大灾难中离去的人和他们的亲属,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希望大家都来做这件事,将所有在这次疫情中受难者的姓名和基本资料,比较全面地收集和体现出来。这些离世者应该被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纪念。”

纪念馆除了为公众提供一个祭奠疫情中殉职医务人员的空间,接下来还会收集所有这次疫情中逆行的白衣战士的信息,为公众了解每一位逆行者提供一个渠道。(刘新)

意念中,父亲未曾离开

春风温热,清明渐近。往年这个时候,父亲已开始准备祭品,除了普通的水果、干果、点心,也有像月饼这种只有中秋节才上市的食品,不会在淘宝购物的他几乎走遍老家的市场也一定要买到,只因为母亲生前最爱吃月饼。父亲一辈子对人用情至深、对事用心至极,清明的祭奠更是亲力亲为。不过,今年的清明节他再也不会用这种方式去看望母亲了。两个多月前,那间阴冷的骨灰堂,又多了我挚爱的亲人——父亲这次紧挨着母亲,可以很方便照顾陪伴她了,一如他们生前那样。

在我意念中,父亲未曾离开。病床上躺久了难免头发凌乱,每当我用小梳子细细给他梳头时,他乖乖的孩童般的表情,弥留之际渐渐变凉的手脚……那些观感是有颜色的,那些触感更是鲜活地留在我的掌心里。我认为,所谓的“记忆”是黑白影像,静止而单调。而父亲对于我,依然是有温度有态度有色彩的存在,这种思念是刻在骨子里的痛,流在血液里的生生不息,用“记忆”两个字,怕是轻薄了它。

65天了,父亲从未走进我的梦里。假如生死有天意,我庆幸自己有那么一段时光,曾一刻不离地陪伴过父亲。那一段时光,一天顶一年。父亲说了很多很多,关于爷爷奶奶,关于他自己,关于母亲……这些故事他之前都讲过,这次在病床上重复口述时,我不开小差,更没有拿起手机,我做了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如今想来,我的耐心对父亲是最大的慰藉吧。也许吐尽心事的父亲已没有了遗憾,所以才不到我的梦里絮叨。

父亲得的是极为罕见的免疫系统疾病,最后两天,父亲已不能进食,他惦记的却是今年的党费还没交,反复叮嘱我给刮胡刀、手机充电。神志清醒时,给老友一一打电话说“我收尾了,你们好好活着”;神志迷糊时,则反复要求刮胡子,下意识中也要保持面容的整洁。父亲经常教育我:人应该体面地活着。我问怎样才算体面?他回答:“不做生活的邋遢鬼,不做精神的寒酸奴。”这些人生准则,父亲坚守到最后时刻。

父亲活得体面,活得也有趣,喜欢涂涂画画,喜欢花花草草。我最感怀的是,父亲精心呵护花草时的举动与眼神,细拨盆中之土,精心修剪造型,连花盆都擦拭得锃亮,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干净、鲜亮。他心存悲悯,敬畏生命,名贵也好,普通也罢,只要是自己栽的花,便精心养育,呵护有加。父亲的一举一动告诉我生命的意义,是要“给这个世界增添一些美好”。

我像极了父亲,像他一样认真,像他一样敏感,像他一样热爱文学,像他一样热爱养花。这些不仅来自强大的基因,更多是品性和精神上的传承。我知道,我是他的骄傲,也是他最信任的人。

去世的那一晚,父亲让弟弟回家,但默许我“要留下陪他”。看着他挣扎、喘息,眼里的光一点点熄灭,我心如刀割,但并没有恐惧,没有痛哭,是父亲给了我勇气和镇定。病情加重时,他就交待过两件事:一是不要插管抢救,想安静地走;二是自己早就准备好了寿衣,放在衣柜的最下层。父亲如此通透、坦然,我又何所惧呢?我没有辜负父亲的信任,整晚紧紧握着他的手,让他知道我一直在他的身边。无力回天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趴在他的耳边,轻声呼唤:“爸,不要怕!”

记得有一部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讲述人死后可以进入亡灵界,只要家人每年祭奠,他们是可以在节日回归,通过花瓣桥和家人团聚的。想起父亲对母亲的祭奠,认真、精心,一丝不苟,充满仪式感,也是因为相信这样的超时空“团聚”吧。

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因为疫情,我回不了老家扫墓,而按照老家当地的防控规定,弟弟他们也不能去山上祭拜,只能在家里完成简单的祭奠仪式。最近看到多地都在提倡网上扫墓的新闻,我觉得其实只要内心虔诚,不出门,对亲人的追思也依然不变。

想起《寻梦环游记》中的一句台词:一个人只要还活在亲人的心中,就不会真正死去。在这个春天,我确信,父亲一直在,我们一起感受暖风、花开、吐绿、鸟鸣,疫情渐渐消退,大自然风清景明,一如这个节气的名字——清明。(咸红心)

热图推荐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50662 0577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38